戰國時代秦楚鄢郢之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起 |
戰國時代秦楚鄢郢之戰經常有人討論,為什麼當年是秦國一統天下。
這個問題可能有無數個答案,也有無窮無盡支持這些答案的理由,但我覺得其中有一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秦國從秦孝公開始,一直到秦始皇嬴政,160 多年,7 位君主,不僅沒有一個敗家仔,而且個個都英明神武。前面講過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他兒子秦惠文王用張儀進行連橫,秦武王雖然在位時間很短就把自己砸死了,但是他還是任用甘茂拿下了宜陽,為秦國打開了東進的大門,從那時起,秦國軍隊就可以出函谷關,直撲洛陽了。
現在,輪到了秦昭襄王,我們來看看他幹了些什麼。[1]
一、楚袖手旁觀
自從大忽悠張儀把楚懷王騙了兩次之後,秦楚兩國的關係一直都不太好。秦昭襄王上台之後的第 6 年,公元前 299 年,他忽然給楚懷王發了一個邀請函,說我們倆開個 party 吧,聯絡一下感情。這時候屈原正好在楚懷王身邊,他就說,大王,秦國人都是張儀那樣的大騙子,您不能去。可是楚懷王的兒子說,爹,為了楚國的臉面,您必須去。
楚懷王這輩子,壞就壞在只跟自己的老婆孩子親,啥事都聽老婆和兒子的,結果就去了,去了之後,直接就被秦國給扣了,要求他簽署一個割地賠款的所謂盟約,這時候的楚懷王還是很令人佩服的,要殺隨便,堅決不簽。
秦王也沒辦法,就把他囚禁起來,三年之後,楚懷王憂憤而死,遺體運回楚國楚國老百姓自發地悼念,史書上說[皆憐之,如悲親戚]。
接替楚懷王位置的就是他那個勸老爹身入險境的兒子,楚頃襄王,我們可以叫他楚襄王。《史記》上只用四個字就概括了他上台之後的政績,叫[淫樂無度],怎麼滿足欲望就怎麼玩。如果你對文學感興趣,你應該知道楚國宋玉寫的《神女賦》,那就是宋玉和楚襄王這兩個好基友一起遊玩時,宋大才子描繪他夢見的一位美女,把楚襄王羨慕得口水流了一地。《神女賦》這樣的文章,屬於文學史上的瑰寶,可惜,對當時的老百姓,對當時的楚國,那是一毛錢好處也沒有。
反過來看看秦國,秦昭襄王雖然暫時在楚懷王身上沒占到便宜,但對其他國家開始逐漸掌控局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白起。
白起在戰國四大名將裡面排第一位,外號[殺神]。此人在公元前 293 年第一次擔任主將時,就以少勝多,打敗了韓、魏和東周王室的聯軍,戰後一清點戰果,斬首敵軍 24 萬人,占領伊闕等五座城池,史稱[伊闕之戰]。你別忘了,秦國自從商鞅改革之後,就是按照敵人腦袋的數量來計算功勞的,戰後白起直接被升為國尉。
剛剛說到的楚襄王,看見秦國在伊闕之戰的表現,嚇得不輕,根本就忘了老爹死於秦國之手,不想着報仇,反而派人找到秦國,想要議和,你們可千萬別打我啊,我只想和好基友宋玉一起喝酒唱 K 玩女人,其他一概與我無關。
楚襄王的這個舉動,正合秦昭襄王心意,秦國為了先攻打韓趙魏三家,自然是滿口答應,回復楚襄王,你好好玩,美酒嬌娃不夠你吱聲,我們秦國提供。
就這樣,在隨後的十三年裡,楚國完全不顧其他各國的求救,按兵不動,而秦國大將白起,對韓趙魏三國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不斷蠶食對方的地盤,白起自己也一路高升,最終升到了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大良造。
楚國大臣屈原特別反對秦楚議和這種鼠目寸光的舉動,他上書給楚襄王,說您現在應該聯合其他國家一起對抗秦國,而不是看見人家秦國強大富有,就一個勁兒地想着跪舔。可能吧,話說得過了頭,被惱羞成怒的楚襄王直接趕到江南地區。
那時候的江南可不是[騎鶴下揚州]的江南,還是一片蠻荒。不過我們應該感謝這次流放,屈原老先生從此沒回楚國中央,在民間十幾年,一肚子的牢騷、憤懣和委屈,最後都化成了詩歌,這裡面著名的有《離騷》《天問》《九歌》等等。
這裡我們又要放一個小插曲,那就是屈原、宋玉等楚國士大夫的這些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就是在詩經之後的楚辭,也稱騷體。前面說過,它和詩經裡面的[風]合稱為[風騷],是中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兩大鼻祖。
作為浪漫主義的祖宗,楚辭往往充滿了神話和原始宗教色彩,感情激烈奔放,運用了大量象徵和聯想的手法,特別適合屈原這樣的人發牢騷。其中的名句也有很多,《離騷》里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漁父》里的[眾人皆醉我獨醒],還有《九歌》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當然,和楚襄王一起鬼混的宋玉也有很多千古名句,比如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還有[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直接就是成語[曲高和寡]的出處。不過呢,除了楚辭,這個宋玉還有兩個本事,第一個本事是帥,超級帥,帥到什麼程度呢? 他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另外三個是潘安、蘭陵王和衛玠,後面我們都會說到。
第二個本事就是詭辯,這哥們可以說是中國詭辯術的第一人。
他在自己的名著《登徒子好色賦》裡面是這麼說的: 有一個士大夫叫做登徒子的,對楚王說宋玉很好色,楚王就把宋玉找來,當面鑼對面鼓地問,你到底好不好色? 宋玉說,我不好色,我鄰居家裡有一個漂亮女孩子,勾引我三年了,結果是我到現在還單身打光棍呢,倒是登徒子這傢伙,他老婆長得嘴唇外翻,大跑牙,彎腰駝背,走路還一瘸一拐,可是登徒子卻和她生了五個孩子,大王,您仔細想想,到底是誰好色?
番辯駁下來,差點沒把登徒子氣死,當然,他要是知道現在[登徒子]已經成了好色的代名詞了,他能氣活過來。
其實關於屈原,也有兩件事值得說一下,首先他不姓屈,和宣太后一樣,也姓羋,這是楚國的國姓,包括楚襄王也姓羋。為啥不叫他羋原呢? 我們來看看,如果屈原同學也去派出所上戶口,他會怎麼說? 他會說,警察同志你好,鄙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中國文化到了戰國時期,稱呼男子一般都是用氏和字,而不會用姓和名,他的氏族名稱是屈,字是原,所以叫屈原,而不叫他的姓和名,也就是羋平。稱呼女子的時候,一般要用姓,而不能用氏,這也是為啥我們叫宣太后為羋八子,或者羋月。
你要是說這套系統實在是複雜了,那你是對的,那時候的老祖宗們也覺得煩死了,所以從漢代開始,姓氏就開始合一,到了今天,名和字也合一了,也就更方便了。
另一件和屈原有關的就是很多人認為他和整懷王有一腿,這個吧,我首先必須說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男人和男人之間的這種關係並不令人驚奇,稀鬆平常,比如衛靈公和彌子瑕,但是屈原和楚懷王之間,確實沒啥證據,這老先生的詩寫得騷,可是人卻不一定騷,所以,我只能抱歉地說,他和楚懷王是不是那種關係,我也不知道,大概率是沒有。
二、秦楚[鄢郢之戰]
書歸正傳,楚襄王當縮頭烏龜,對秦國攻打其他國家袖手旁觀了 13 年,到了公元前 280 年,忽然發神經,覺得俺們楚國這麼大,怕你秦國幹啥,又準備和秦國斷交,加入合縱的大懷抱。
當秦昭襄王聽說楚國蠢蠢欲動的時候,他正在為了和氏璧和趙國撕逼。這件事我們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有名的完璧歸趙,說的是趙國的大名人藺相如,如何挫敗了秦國的花招,保護國寶和氏璧平安回到趙國的故事,不知道的同學可以去看看初中課本。
不過我很遺憾地告訴你,你看到的,只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們初中上學的時候沒有學習後半部分,那就是秦昭襄王雖然沒有殺藺相如,但馬上就以此為藉口對趙國發動了總攻,並且拿下了幾座城池,殺了幾萬趙國人。
恰恰在這個時候,楚襄王忽然發神經,準備對秦國動手,把趙國解救下來。秦昭襄王匆匆地和趙國舉行了一個讓藺相如大出風頭的澠池會,然後把槍口對準了楚國。
公元前 279 年,秦軍大舉進攻楚國,殺神白起率軍數萬沿漢江東下,他命令秦軍燒毀所有船隻,斷了自己的歸路,這就是明白無誤地宣告,老子要玩命了。接下來細節不用說了,秦軍長驅直入,迅速打到了鄢城,也就是楚國的第二大城市。和當年的智瑤子一樣,白起用起了水攻,掘開蠻河河水衝破鄢城,楚國軍民被淹死數十萬,最後河裡面的屍體壘成堤壩,直接堵住了河水,才算完事。
第二年,白起乘勝追擊,攻克楚國國都郢城,一把火把夷陵的楚國列祖列宗的祖墳燒了個乾乾淨淨,逼得楚襄王狼狽遷都到陳縣,這場戰爭被稱為[鄢郢之戰]。家國不幸詩人幸,國家不好的時候,詩人們反而有了靈感,我們的大詩人屈原在南方聽說首都淪陷,祖廟被辱,寫下了千古名篇《懷沙》,之後投淚羅江而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吃粽子的端午節和一天假期,這一年是公元前 278年。
楚國被人打成這個熊樣,國內有一個人就坐不住了,此人就是春申君黃歇,他在戰國四大公子裡應該是最有才華的。這哥們就跑去秦國求和,他對秦昭襄王說,我們大王現在已經在調動 15 個城市的軍隊,如果你苦苦相逼,秦楚兩個大國勢必兩敗俱傷,而秦國周圍的韓魏趙正虎視眈眈地看着您,保存我們楚國,還是和我們同歸於盡,您看着辦吧。
秦昭襄王覺得這哥們說的有道理,窮寇莫追,就給白起下令,班師回朝,放了楚國一馬,不過這場鄢郢大戰之後,楚國從此也是一蹶不振。
三、范雎獻計[遠交近攻]
公元前 271 年,老天爺可能覺得一個白起分量還不夠,就又給秦國送來一個人。此人叫范雎,來自哪裡呢? 沒錯,就是[戰國人才庫]魏國。前面說過,戰國時期,魏國專門負責培養人才,然後輸送到其他國家。
范雎最早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有一次和須賈去齊國出差,結果齊襄王認為范睢很有才華,就給他送了一些酒肉和十斤黃金。這裡說明一下,古書上說的金子,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意思,春秋時候說的黃金其實是黃銅,從戰國到東漢,說黃金就是指現在的黃金,不過計量單位和現在不一樣,范雎得到的這十斤金子相當於現在的五斤左右。
無論如何,五斤黃金,那也不少了,須賈十分嫉妒范雎,回去之後就向魏國宰相魏齊告密,說我的一個門客和齊襄王勾勾搭搭,可能要當叛徒。魏齊恰巧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也不讓范雎申辯,直接打了個皮開肉綻,昏死過去,然後扔到廁所,讓賓客們喝完酒朝范雎身上撒尿。
范雎有啥辦法,只能裝死當尿罐,這才逃過一死,後來在一個朋友幫助下,化名張路來到了秦國,不過為了不混淆,我們還是叫他范雎。
我們現在回頭看看講過的幾個人才,孫臏,被魏國砍了雙腿扔到豬圈裡;吳起,被魏國一路追殺差點喪命;商鞅,也差點被魏國砍了腦袋,現在這個范雎又被魏國人打得半死扔到廁所里,由此可見,魏國還真是一個鍛煉人才的地方,只不過這些人都對它恨得是咬牙切齒。
范雎來到秦國之後,費了一些周折之後才見到秦昭襄王,隨即他就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策略。簡單地說,就是把韓國、魏國這些離秦國近的的國家作為兼併的目標,和遠的國家,比如齊國和燕國,要搞好外交關係。
實話實說,當時范雎提出這個策略,主要是為了反對宣太后的弟弟侯魏冉攻打齊國的主張,當然,從後面的發展來看,范雎是絕對正確的,遠交近攻這個策略,秦國一直使用到秦始皇統一天下。
公元前 266 年,在范雎的建議下,秦昭襄王收回了宣太后的權力,並流放了他的兩個舅舅和兩個弟弟,然後任命范雎為秦國相國,此人終於爬上了人生的頂峰。
如果你要是問,以前被人扔到廁所那事他還記得不? 那我可以告訴你,中國有一句相當文雅,也相當狠毒的成語,叫睚眥必報,就是因為范雎而創造出來的。這句話在《史記》上的原話是: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落魄時你給我一頓飯,我發達了也要報答你,但是你曾經瞪我一眼,瞧不起我,我有機會也一定要報仇。
秦國宰相范雎[睚眥必報],想找魏國的相國魏齊報仇,魏齊聽說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辭職,然後撒丫子就跑,一溜煙兒地跑到了趙國,躲在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家裡。可是沒啥用,秦昭襄王直接把趙勝叫到秦國,扣下他當人質,讓趙國交出魏齊。
魏齊見勢不妙,又趕緊離開趙國,但一路之上,再也沒有國家敢收留他,最後這哥們在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的門口含恨拔刀自刎,秦王和范雎這倆貨才心滿意足地收手。
上面這個故事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秦國到了這時候,已經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其他國家,魏國強盛了 100 多年後已經徹底衰落了:齊、燕兩國在五國伐齊事件中都是實力大損;韓國一直都很弱,況且在前面的伊闕之戰,十幾萬軍隊被秦國殲滅,可算是元氣大傷;楚國在鄢郢之戰又被白起打得半殘廢;如果說勉強還剩下一點兒實力的,能和秦國一戰的,那就是剛剛在魏齊事件中認慫的趙國。
四、秦趙[長平之戰]
秦趙之間的決戰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很快就來到了。公元前 262 年,秦國武安君白起攻占了韓國的野王,切斷了韓國上黨郡 17 個城市和韓國之間的聯繫,韓惠王決定不打了,把上黨郡拱手讓給秦國,反正打不過,割一塊地,苟且偷安一段時間,這種事韓國一直都在做,史書上叫[割地以飼秦]。可是這次他的下屬不幹了,韓國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意按照韓王的命令投降,他私下裡決定,把上黨郡交給隔壁的趙國,看看能不能和趙國合力干秦國一下。
趙國這時候的國王是趙武靈王的孫子趙孝成王,這傢伙是一個沒主意的主兒,就和平原君趙勝商量,那意思就是,元芳,你怎麼看? 趙勝說有人送禮還猶豫啥收。於是,趙國和韓國穿上了一條褲子。
到嘴的鴨子飛了,秦昭襄王自然不會善罷甘休,第二年,他派了大將王齕攻打上黨,趙國派出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帶領 20 萬軍隊迎敵,中國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一場大戰,長平之戰緩緩地拉開了大幕。
這裡要說一下,廉頗這時候多大年紀我不知道,因為這傢伙的生卒年誰都不知道,只能猜測大概四十歲左右。此人在和秦軍打了兩次遭遇戰之後,就決定沿着百里左右的石頭長城據守,無論秦軍如何挑釁謾罵,就是當縮頭烏龜,反正我殼硬,你咬我啊。
秦國相國范雎一看強攻和誘敵都不行,那就只能使用第三招,反間計。他就派人到邯鄲散布言論,說秦國怕的趙國人只有一個,那就是趙括,廉頗這個老笨蛋根本不行,被我們打得像孫子一樣,而且這傢伙已經準備投降了。
趙孝成王這時候心裡也對廉頗不滿,帶着 20 萬大軍每天只吃糧食不出擊,被動挨打還天天死人,這不是個事兒啊,所以堅決啟用趙括。這裡呢,我要為趙孝成王說句話,流行的說法是他就應該讓廉頗一直當縮頭烏龜,堅持防守就是勝利。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當時趙國的後勤已經跟不上了,向齊國借糧食齊國也不借,史書上說[請粟於齊而齊不聽]。
為啥齊國不借?自然是因為范睢同學的遠交近攻策略,齊國就像一個熱戀的少女,覺得秦國和自己才是真愛,當然不借糧食給趙國。所以,趙孝成王也是沒辦法,僵局持續下去,廉頗天天不出戰,趙國也是完犢子,只能命令部隊進攻。廉頗既然不聽,那就只能換一個想進攻的將軍,這才選中了趙括。
這個趙括是正宗官二代,他爹趙奢也是趙國的名將,曾經在閼與之戰大敗秦軍,只是死得早了點。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和別人談論起兵法很有一套,據說他老爹都說不過他。這一次被趙王點將出征,全家都挺高興,但有一個人除外,那就是他老媽。老太太顫顫巍巍地找到趙孝成王說,我這個兒子吧,和他爹不一樣[父子不同,執心各異],您讓他打仗,我怕他辜負了您。
趙王以為這老太太替兒子謙虛,說不行,必須是他,秦國說了,別的人他們都不害怕啊。趙老太太說那我求您一件事,如果他失敗了,您別降罪給我們家。趙王說,看您說的,咋能失敗呢,您就等着領賞吧。當然,最後賞是領不到的,不過趙孝成王還算說話算數,趙括兵敗身死之後,沒有株連其他人。
就這樣,趙括又帶了 20 萬兵馬來到前線,然後把 40 萬軍隊逐漸收縮,準備和秦軍決一死戰。這時候秦國方面也玩起了換將遊戲,武安君白起偷偷地來到上黨附近,直接任前線總指揮,開始的主將王齕,淪落為他的副手,同時秦軍下了死命令,有任何膽敢泄露[殺神] 白起將軍已到前線的,統統砍了腦袋。
白起仔細觀察了地形之後,沿着丹河旁邊的高地,在長平這地方布置了一個十八里長的口袋,也就是埋伏,然後調動了三萬精兵連夜趕到了最前方,時刻準備切斷趙軍的退路。
趙括對於對方的計劃是絲毫不知,他看看趙軍準備的差不多了,一聲令下,就向秦軍沖了過去。秦軍自然是假裝打不過對方,撒腿就往後跑。這時候也不像春秋時候打仗,追敵人追五十步就不追了,一看得勝了,趙括命令軍隊,給我下死力氣去追。
後果就是,趙括全軍鑽進口袋,被死死地壓縮在泫氏谷一帶,後勤完全斷絕。
趙孝成王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差點沒昏過去,但是還得強打精神,派出軍隊去接應。秦國這時候也沒閒着,秦昭襄王親自來到河內郡,對所有居民說,你們全都升一級爵位,然後所有 15 歲以上的男子,都跟着寡人去打架。接着就浩浩蕩蕩地走上馬路,秦昭襄王一馬當先,威風凜凜,幹啥? 去攔截趙孝成王派出去的救援趙括的軍隊。
趙括在被圍之後,實話實說,還是展現了他軍事才能的一面,幾次反擊都很有章法,差點撕破對方的包圍圈,如果對面不是[殺神]白起,這場戰爭的走向還真的可能被改寫,那樣一來,秦軍必然全面潰敗,我們今天就要歌頌偉大的天才將領趙括的事跡了。可惜的是,趙括命不好,最後他還是功虧一第,在被困 46天,趙軍陣亡 20 萬人之後,他也掛了,用他的死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紙上談兵],剩下的 20 萬趙國軍隊集體投降。
對於這些投降的人,白起只說了一句,[非盡殺之,恐為亂]。然後傳下命令當夜所有秦軍頭裹白布,凡,是沒有白布的,一律殺掉。就這樣,20 萬趙國降卒,沒有任何準備,又手無寸鐵,一夜之間,被屠戮殆盡,只剩下 240 個小孩,放回趙國,讓他們散布秦國軍隊的恐怖,於是,整個趙國是家家痛哭,史書上說: [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因為幾乎每一家都有親人戰死。
20 萬戰死沙場,20 萬投降之後被殺,趙國 40 萬年輕的生命在短短的一個月內離開了這個世界。那麼秦國呢? 是不是載歌載舞,毫髮無損? 完全不是,趙括雖然中了埋伏,全軍覆沒,但他還真不是無能之輩,給秦軍帶去了巨大的傷亡,據估算秦國陣亡人數也應該在二三十萬左右,甚至更多,《史記》上說[秦軍死者過半,國內空],所以按照史書記載,這場戰爭雙方死亡應該是大概 70 多萬人。
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質疑《史記》上的這個數字,一是懷疑雙方是不是有這麼多軍隊,二是懷疑拿着大刀長矛的冷兵器時代打一場仗怎麼能死這麼多人。這種懷疑一直持續到 1995 年,這一年山西省高平市永錄村的村民李珠孩發現了長平戰場遺址,考察的過程我們就不細說了,結論是,我們不能精確到幾萬幾千,但是雙方損失幾十萬人這個數量級也許是準確的。當然,這個還不是最後結論,我們暫時只能相信《史記》上的這個記載,真真切切的,一將功成萬骨枯。
長平之戰歷來被認為是戰國的轉折點,雖然後來趙國的李牧將軍也讓秦國很頭疼,但實際上,此戰之後,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實力和秦國單打獨鬥了。換句話說,秦國統一天下的局勢基本確定。[2]
目錄
參考文獻
- ↑ 殺神白起秦楚[鄢郢之戰 ,殺神白起有多令人膽寒 搜狐網]
- ↑ 「大秦帝國」 鄢郢之戰:還原歷史上真正的鄢郢之戰 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