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二十年中國文學研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戰後二十年中國文學研究 |
作 者:黃萬華著
出 版 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067473
出版時間:2008-10-01
版 次:1
頁 數:321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政治與軍事上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的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建設上也以其遠見卓識和有效策略,迅速在國統區發展壯大自己的文化力量。黃萬華通過對戰後香港文學資源的大量占有,還原了左翼文化在戰後香港的發展、布局及地位,從而令人信服地指出,四十年代末香港文壇流行的話語,以及所展開的一系列作家批判(批判沈從文、蕭乾、朱光潛、胡風等),實際是五十年代大陸文化和文學運動的預演。香港本土作家「真正意義上的香港文學」的邊緣狀態,南來作家「居高臨下」的對香港殖民地及資本主義文化的批判,是怎樣構成那個時期作為大陸左翼文化另一中心的「香港文壇」的,在黃萬華的文章中,都有客觀的論證。
作者簡介
黃萬華,浙江上虞人。現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十一五」重點學科帶頭人。曾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入選國家精品課程。教學之餘,主持承擔三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八項省部級課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0餘篇,獲社科優秀成果一、二等獎。
出版著作有:《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新馬百年華文小說史》《文化轉換中的世界華文文學》《中國和海外:20世紀漢語文學史論》等10部,主編《美國華文文學論》等4部,參與主編《中國文藝社團流派辭典》等4部,參與撰寫《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中華文學通史》等13部,著述600餘萬字。
兼任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山東省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教學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目錄
上編:思潮和格局
戰後二十年:中國(大陸和台港)文學新的歷史進程
「預演」: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學
文學精神和文學經典——以戰後五六十年代的海峽兩岸文學為例
1950年代文學「懸置」中的突圍:歷史轉折和作家身份的變動
東亞現代性曲折展開中的戰後中國內地文學思潮和運動
台灣戰後政治高壓縫隙中發生的多種文學思潮
左右翼政治對峙中的戰後香港文學思潮和創作格局
中編:創作和文體
「規範」「訓諭」中的「描繪」和「真實」:戰後大陸小說中的鄉土敘事和
革命敘事
戰後台灣小說:多元典律空間的艱難拓展
本地化進程中的戰後香港小說
頌歌、戰歌的流變中的大陸戰後詩歌
戰歌、頌歌中突圍而出的台灣戰後三大詩社
三代作家傳承中的戰後台灣散文
下編:作品和期刊
歸來已隔萬重山——張愛玲五六十年代小說創作中的「出走」與「回歸」
黑色蒼穹中的星光——孫犁《鐵木前傳》再解讀
《夢回青河》:「抗戰記憶」中的人性敘事[1]
參考文獻
- ↑ 戰後二十年中國文學研究豆瓣讀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