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要快樂,不必正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我在家裡住了16年,父親不在工廠輪班,就在教堂。母親整夜醒着,終日抑鬱。我上學,去教堂,跑進山間,秘密地讀書。我自幼便學會隱蔽。藏匿我的心。掩飾我的想法。

我母親不熱愛生活。她不信有任何事會使生活變得更好。她曾對我說,宇宙是一個浩瀚的垃圾桶。我想了一會兒之後,問她桶蓋是 關着還是開着。

「關着的,」她說,「沒人逃得了。」

我就是沒法活在一個合上蓋子的浩瀚的垃圾桶里。

★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溫特森自傳

★ 生命不只是一支從子宮飛往墳墓的時間之箭。照自己的意願活得頭破血流,也好過聽從別人的安排,虛張聲勢地過淺薄生活

★ 《衛報》《環球郵報》年度好書

★ 《紐約時報》年度重點推薦圖書

★ 獲蘭姆達文學獎

★ 像刀一樣鋒利,像孩子的眼睛一樣純粹。——《每日電訊報

★ 也許她曾經有機會可以既快樂又正常,但那就不是珍妮特·溫特森了。——《星期日泰晤士報

★ 一本區別於傳統自傳的回憶之書,一本和《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樣充滿力量的成長之書。——《紐約時報書評》

張悅然、蔣方舟、任曉雯、劉瑜一致推薦的當代英國天才女作家。《紐約時報》《衛報》《環球郵報》推薦圖書!

25歲時,珍妮特·溫特森用《橘子》一鳴驚人;52歲時,她回訪過往的傷痛,書寫自傳《我要快樂,不必正常》。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橘子不是weiyi的水果》中不動聲色的幽默,其實是作家真實傷痛的保護色,如果說溫特森的小說中發生了什麼挫折和不幸,相對應的現實只會更壞、更糟……溫特森開放且坦誠地剖析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受傷的童年往事、壓抑痛苦的少年生活,是之後的人生中走不出的陰影,也意味着磨礪和成就自我的可能。正如《泰晤士報》中所說:「也許她曾經有機會可以既快樂又正常,但那就不是珍妮特·溫特森了。」溫特森走出創傷的陰影,用勇氣、愛與寫作鍛造並成就自我,正如溫特森在書中所說:「無論多麼貧乏,仍要愛生活,無論怎樣尋找愛,也要愛自己。不是用自我為中心的方式,那將會與生活和愛背道而馳,而是以鮭魚一般的決心逆流而上,無論水流多麼洶湧,因為這是你的河流。」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回憶錄,一本充滿勇氣與力量的成長之書,更是一本充滿啟發性和智慧的人生之書。

作者簡介

珍妮特·溫特森 Jeanette Winterson,英國當代作家。1959年8月出生,自小由篤信基督教的家庭收養,16歲時出走,此後靠在殯儀館、精神病院等地兼職完成了在牛津大學的學業。1985年,處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出版,獲英國惠特布萊德小說首作大獎,贏得國 際聲譽。2011年,出版自傳《我要快樂,不必正常》。2016年,溫特森入選「BBC 100位傑出女性」名單。代表作品有《寫在身體上》《給櫻桃以性別》等。

原文摘錄

我不知道她為何沒有生或者不能生孩子。我知道她領養我是因為想要一個朋友(她沒有朋友),也因為我好似一枚射入人間的信號彈——以此說明她的存在——一種標示地點的記號。 她討厭自己默默無聞。和所有孩子一樣,不論是領養的還是親生的,我必須活出些她未竟的人生。我們要為父母做這件事,我們其實沒什麼選擇。 眼前的她擠在電話亭里,不成比例的龐大,大於現實中的她。她就如同一個童話故事,一切尺寸都隨意且不穩定。她赫然現形。她膨脹延展。直到後來,很久以後,太久以後,我才了解,完全屬於她自己的部分是多麼微小。那個無人抱起的嬰兒。那個依然在她身體裡面未曾被懷胎的孩子。

書評

《我要快樂,不必正常》這本書,是我讀過最炸裂的自傳。

珍妮特·溫特森,代表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本同性戀題材的半自傳體小說。作者寫《橘子》的時候只有25歲,而在寫這本《我要快樂,不必正常》時已經52歲了。

如果說在25歲時,作者還需要藉助小說的虛構性,來藏起一些不願被別人看到的東西,那麼當她52歲寫下這本自傳時,顯然已經不再需要這些隱藏了。也因此,這本自傳里的表達更直接,現實的殘酷更赤裸,溫特森本人的個性也更強烈。

一位在教會家庭中長大的女孩,面對一個強權且終日抑鬱的養母,在反抗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16歲時,因為與同性相愛並拒絕被「救治」,溫特森被趕出家門,開始一個人生活。19歲,考入牛津大學;25歲,出版《橘子》並一舉成名,卻遭到了來自母親更大的敵意。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是永遠不會被命運打倒的。


你相信個性源自天生嗎?當我們說一個人勇敢或軟弱時,會更傾向於那是他天生的性格,還是後天教育的結果呢?溫特森的童年故事,讓我不得不相信個性天生這件事。

溫特森是被領養的,她的養母領養她,只是為了培養她成為她的同夥,一位忠誠而沒有快樂的傳教者。所以,她的家中只有六本書,全部是關於教會的。她不被允許讀其他任何書,甚至不被允許上學。她的母親從不給她家中的鑰匙,她常常連續幾個小時被關在門外,更慘的時候,則關在陰暗無光的煤房裡。

這種極度的壓迫和限制,卻並未讓她成為一個膽小的人,相反地,她練就了一整套抵抗壓迫的本領。

被關進煤房,她就在腦子裡編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打發時間;被關在門外,她就靠在台階上一睡幾個小時不醒,最後甚至發展到可以隨時隨地快速入睡,來躲避讓她討厭的環境;被禁止看書,她就偷偷自己買了書藏在床底下,直到床板和天花板的距離越來越近……

終於有一天,她的母親發現了她偷偷讀書的「惡行」,並且當着她的面,把所有書都扔進了院子,一把火燒掉了。可你知道這個小女孩說什麼嗎,她面對着熊熊燃燒的火焰,罵了一句:

去它的,我可以自己寫書。

是不是厲害到可怕?

如果不是天生強大,一個小孩子怎麼可能承受得住這些呢?我想,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個天生的能量值的話,我們普通人是80,那溫特森一定在120以上。

她就是一座隨時會噴發的火山,她的生命是註定要燃燒的,任何事物都阻擋不了。


不過,如果你讀到這兒,相信了我前面講的所有事情,相信了一個人天生的鎧甲可以讓她無堅不摧,那你還是錯了。你會像我一樣,在讀到這本書的後半部分時再次被震驚。

溫特森曾在一個採訪中講到,寫《我要快樂,不必正常》這本書時,她的精神正瀕臨崩潰。

與相伴六年的伴侶感情破裂,她發現自己在與他人組建家庭這件事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渴望一個家,同時又極度害怕束縛。她嘗試過自殺,但沒有成功。幾乎在同一個時間,她發現了五十多年前的收養文件。於是,像着魔一般,她開始拚命去尋找自己親生母親,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陷入絕望和自我懷疑。

原來,一個人天生的個性再強大,也依舊不會是完美而不可摧毀的。

事實上,當溫特森終於逃離了母親,獲得了自由和榮譽,她才突然發現,自己不知該如何同一個友善的世界相處。因為她過去的強大,都建立在對現實的拒絕和抗爭上,她從小到大學會的只有對抗,沒有愛。

正如她自己在書中講到的:

如果你還小的時候,愛不可靠,你就會以為愛的本質,它的特徵,就是不可靠。原生家庭的創傷,還是深深刻在了她的生命里。

她拚命尋找生母,是在找尋人生最初的那張拼圖,她在愛情里屢屢犯錯,是在補上童年時缺少的關於愛的那一課。在她已經52歲的時候,她依舊不得不去填補這些窟窿,並付出巨大的代價,大到幾乎把她完全摧毀。

不過,她還是挺過去了。

溫特森自己說,當她自殺失敗之後,她突然覺得這是上帝給了她的生命第二次機會,她開始學會寬恕自己,寬恕過去。於是她又一次走出來了,並且完成了這一部精彩的自傳。

這個世界上的確有這樣一些人,是永遠不會被命運打倒的。只不過,他們靠的除了天生好強的個性之外,還有永遠可以重新再活一次的勇氣。


我喜歡閱讀自傳。

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你可以站在長長的時間線上看人生。

我甚至覺得,一個人的一生,是比馬丘比丘或埃及金字塔更宏大的東西。當你能夠感受到這種宏大,就會對眼前的困境更釋然。而且,如果作者足夠誠實,你總能從中找到某種真相,關於人生的真相。

比如,《我要快樂,不比正常》這本書告訴我的真相就是,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不斷與命運抗爭的過程,誰都逃不過。

感謝溫特森的誠實。

她讓我知道,生活並不會到某一刻就突然好起來。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讓糟糕的日子過去,而運氣好的時候,就認真去享受那糟糕間歇的甜蜜。至於如何努力,其實並沒有什麼好的方法,無非是看看書、喝杯酒、找朋友哭訴一下,然後死扛,等待這段該死的日子過去。

但你不要害怕,因為它會過去的。


最後,把書中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已明白,尋獲與喪失,遺忘與記憶,離去與歸來從未停止。生命的全部即關乎再一次機會。我們有生之日,直到最後一刻,永遠都有再一次的機會。」

願我們始終擁有再一次的勇氣,願我們永遠不被命運打倒。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