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出自唐代李賀的《開愁歌[1]

秋風吹地百草干,華容碧影生晚寒。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衣如飛鶉馬如狗,臨歧擊劍生銅吼。

旗亭下馬解秋衣,請貰宜陽一壺酒。

壺中喚天雲不開,白晝萬里閒淒迷。

主人勸我養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蕭瑟秋風吹得大地百草枯乾,華山蒼碧的身影傍晚帶微寒。

我年當二十仕途坎坷不得意,心中愁苦頹喪如衰枯的秋蘭。

衣服爛得像飛鶉胯下馬如狗,面臨岔路口拔劍向天發怒吼。

酒店下馬後脫下秋衣作抵押,請賒給我這宜陽人一壺美酒。

酒醉中我呼喚老天層雲不散,萬裏白晝頃刻之間一片淒迷。

店主人勸我好好保養身子骨,別讓那塵世俗物填塞在心裡。

注釋

飛鶉(chún):形容衣衫襤褸。馬如狗:形容馬極瘦小。《後漢書》「車如雞棲馬如狗。」

臨歧:面臨岔路。

旗亭:此指酒肆。

貰(shì):賒欠。宜陽:地名,即福昌縣,在今河南省。

填豗(huī):豗,相擊。填豗,就是填塞心胸的意思。

賞析

開頭二句寫景。秋風蕭瑟,草木乾枯,傍晚時分,寒氣襲人,路旁的花樹呈現出愁慘的容顏。詩人把自己的心理因素融合在外界的景物之中,使外在景物增添了生命的光彩,帶有一種神秘的誘惑力。[2]

三、四句寫情。秋氣肅殺,滿目蕭條,詩人觸景生情,直抒胸臆,表達了深沉的痛苦。李賀二十一歲應河南府試。初試告捷,猶如雛鷹展翅,滿以為從此便可扶搖直上,不料有人以李賀「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為由,阻撓他參加進士考試。「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正是這種抑鬱悲憤心境的寫照。這裡的「枯蘭」是由眼前的秋花引起的聯想,用它來形容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憂傷絕望的「心」,奇特而又妥帖,形象鮮明,含義深厚。蘭花素雅,象徵詩人高潔的胸懷;蘭花枯謝,則是他那顆被揉碎了的心的生動外現。

中間四句進一步描述詩人愁苦憤懣的情懷。「衣如飛鶉馬如狗」寫衣着和坐騎,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顯示他窮困不堪的處境,筆墨清新,形象突出。「臨歧擊劍」句,寫行動而重在抒情。擊劍不是為了打鬥,而是為了發泄心中的怨氣。「吼」字是擬物,也是擬人。劍本來是不會「吼」的,這裡用猛獸的咆哮聲來比擬擊劍人心底的「怒吼」。如此輾轉寄託,把抽象的感情變成具體的物象,不斷地撼動着讀者的心靈。句首的「臨歧」二字,含有哭窮途的意思。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走哪條路好。事實上眼前沒有一條路可以通向理想境界了,這使詩人悲憤填膺。

「臨歧擊劍」,愁苦憤懣已極,要得解脫,唯一的辦法只有求救於酒,以酒澆愁。可是詩人身無分文,於是下馬脫下「秋衣」,拿到酒店換酒。這兩句進一步表現詩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境況。秋天的傍晚,寒氣侵膚,詩人竟在這時脫衣換酒,他已經窮困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衣不可脫而非脫不可,酒可不喝而非喝不行,表現了詩人極度苦悶的心情。

衣服當了,酒也喝上了,心中的愁苦卻還是沒有解除。「壺中喚天雲不開,白晝萬里閒淒迷。」醉後呼天,天也不應,浮雲蔽日,白晝如冥,看不到一點希望的光亮,詩人憂心如焚。寫到這裡,痛苦、絕望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結尾二句,詩意一折,寫酒店主人好言勸慰,要他注意保重身體,不要讓俗物填塞心胸。感情憤悶到了極致,語氣卻故作跌落緩和之勢,這二句,既起了點題的作用(詩題「開愁」,含有排解愁悶之意),同時深化了詩歌所表達的憤世嫉俗思想,顯得深沉有力而又迴蕩多姿。

全詩意脈連貫,一氣呵成,由悲秋而起失意之感,由失意至激憤、至絕望、至自我解脫,情感變化軌跡分明、自然。筆調豪放,意境蒼涼。或寫景,或敘事,或抒情,渾然一體,又脈絡清晰,被錢鍾書稱為「眉疏目爽之作」(《談藝錄》一三)。[3]

創作背景

李賀舉進士不得回歸故里,後在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和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再赴長安,途徑華陰縣,想起自己政治上「窮拙」的遭際和窮愁潦倒的生活境況,苦悶之情無法排解,遂寫下這首《開愁歌》。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