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活着,是有使命的。
法齊婭•庫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國會議員,自童年開始便親眼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難與悲慘,立誓投身政治,面對質疑、誹謗,不公正的政治環境,一次次的暗殺與迫害,她始終堅定地與所有反對力量抗爭,也幸運地躲過了一次次死亡的威脅。
她每一次走出家門都是充滿危險的未知旅程,都無法保證自己能否平安返回,於是她只能在每次出門前給最親愛的兩個女兒留下一封信:
☆痛失親人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最難忍受的痛苦之一。但是,失去所愛的人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們成長路上的一部分,沒有人能夠例外。
☆一定要勇敢,不要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心存懼怕。
☆如果你總是隨波逐流,那你會迷失,會忽略自己的信念。
☆拒絕承認現實是不對的,但是當你處於洶湧澎湃的絕望之海,拒絕承認現實就成了你的救命木筏。
☆把目標放高,你永遠無法估計一個人的爆發力能達到什麼程度,如果一開始就設限,那麼這輩子你就沒有了爆發的欲望,何來高度深度寬度可言?
☆不要隨便打發上門求助的人,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也需要他們的幫助。
☆改變並不一定都是我們的敵人,你們必須學會接受它,視其為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法齊婭·庫菲 阿富汗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國會議員,也是著名的婦女兒童權益活動家。她是2014年阿富汗總統大選的主要候選人之一,曾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加拿大《環球郵報》等多家世界知名媒體的採訪。2009年,庫菲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被授予「全球青年領袖」殊榮。現居住在喀布爾,育有兩女。
原文摘錄
有時候,忍受不一定是正確的處事方式.所有偉大的領袖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能力調節自己,適應形勢,然後重新開始.改變並不一定都是我們的敵人,妳們必須學會接受它,視其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與"改變"結為朋友,歡迎踏的到來,那麼,下次它造訪我們的時候,或許就不會對我們那麼殘忍了. 那些日子裡,我討厭改變。我只想待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家庭,然後好好上學。我心懷偉大的夢想,但我也想過一種心滿意足的生活。這也是我對你們的期望。我希望你們自由飛翔,追逐夢想,當然我也希望你們能有幸福的家,一個愛你們的丈夫,也能有朝一日享受到生兒育女的快樂。 在短暫的生命里,你們必須經歷諸多改變,或許要遠遠超乎我的期望。在逆境面前逆來順受比被迫做出改變要容易得多。但有時我擔心自己讓你們忍受了太多的委屈:我長期不在你們身邊,還常常令你們擔心我會遇害而使得你們孤苦伶仃。 有時候忍受不一定是正確的處事方法。所有偉大的領袖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能力調節自己,適應形勢,然後重新開始。改變並不一定都是我們的敵人,你們必須學會接受它,視其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與「改變」結為朋友,歡迎它的到來,那麼,下次它來造訪我們的時候,或許就不會對我們那麼殘忍了。
書評
阿富汗,應該是一提起就讓人覺得驚心動魄的國家之一吧。在這之前,雖然在電視新聞里聽到過諸如塔利班、基地組織、什葉派的詞,這個國家對我而言,就是永遠出現在新聞聯播後10分鐘水深火熱里的那一類:戰亂、貧窮、宗教爭端。
這本書也讓我想起不久前看的有關朝鮮的一本書——《他們最幸福》,美國記者芭芭拉根據幾個脫北者故事而寫成。無論是朝鮮還是阿富汗,這兩個容易被忽略卻又神秘未知的國度,頂多就在國際新聞喧囂的世界中,以灰頭土臉或自嘲的形象出現幾次。讀《他們最幸福》的過程中,讓我無數次一邊流淚一邊自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可能法齊婭的這本自傳,從某種程度上給了我一些答案,作為阿富汗歷史上第一個女議長,經歷過蘇聯入侵、內戰和塔利班統治,她說——活着,是有使命的。書是由她寫給女兒的17份告別信,以及她從童年開始到競選議員的回憶組成。為婦女權利、兒童健康、教育機會而努力的法齊婭,雖說是女議長,但每天面對的暗殺、綁架、爆炸的威脅,讓法齊婭同那些煤礦工人一樣,不知道自己出門處理政治事務後能否活着回家。
有時在想,為什麼在看那些自傳式的故事時,會像發生在自己親人朋友身上那般感同身受呢?會為兩個曾經是戀人的脫北者多年後在首爾相見而落淚,會為法齊婭不顧大家庭的反對,以一介女流之輩出來男人的世界裡戰鬥而受鼓舞。那些故事的確離我們非常遙遠,可能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想象,為何脫北者偷渡後看到我們餵狗的一碗白米飯而聲淚俱下,為何法齊婭要穿越喀布爾城的戰火去學習英語,這些貧窮戰亂遠得只是新聞聯播里不到一分鐘的片段,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關聯,明日我們照樣可以坐上地鐵去上班,今晚照樣有米飯青菜紅燒肉吃。
也許這才是傳紀的存在理由之一,我不認為我們只要活在自己這片和平的小世界裡,就想當然去遺忘別處的苦難和紛爭,去遺忘那些生下來就沒尊嚴被唾棄的生命。戰爭從來都是一場一清二白的人生大洗牌,更有甚者披着宗教的偽善外衣,爭奪權力糟蹋女性。我也並非什麼熱血青年,我也明白人和人生來就不平等,但不知為何,內心總是在嚮往着人作為人本身的權益,能夠得到起碼的尊重。就像在這個已經爛透的國家裡,比起以前一生下來就註定終身命運的年代,現在我起碼還有給自己人生大洗牌的選擇,就為這這份小小的自由,也能讓人看到一點希望。
書中大部分都在寫殘酷的戰爭,在許多血腥而又絕望的畫面當中,讓我清清楚楚記得那一個情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哈米德從首都喀布爾不遠千里來到普勒胡姆里,穿過兇險的炮火和關卡,差點被一場雪崩埋葬,只是為了向追求了四年的法齊婭提親。這是多麼驚險的浪漫啊,由於阿富汗的傳統,法齊婭在婚前甚至只能從窗戶里偷偷瞄那個未婚夫的後腦勺。但這並不阻止法齊婭新婚後幾次三番去獄中營救哈米德,一切在小說中才能看到的情節,法齊婭全部都經歷過,並且像個神通廣大的女戰士般死裡逃生地做到了。
戰火中,人們依舊要結婚生子,依舊會想盡辦法在苦難中籌辦一場體面的婚禮,依舊會去市場買東西、聽收音機、曬曬太陽。生命的美麗就這樣依舊綻放着,讓人覺得只要一天這樣生活下去,和平和安定就總會到來,經歷過這些,人會變得有多強大啊,人才會知道自己活着的使命,究竟是什麼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