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堡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彭堡鎮轄姚磨、硝溝、申莊、閆堡、彭堡、蔣口、河東、吳磨、撒門、臭水溝、石碑、別莊、楊忠堡、曹窪14個行政村。
距城區20千米。西大公路過境。[1]
中文名稱: 彭堡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
下轄地區: 15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彭堡村
電話區號: 0954
地理位置: 位於原州區西部
面 積: 194.07平方千米
人 口: 24398人(2017)
車牌代碼: 寧D
沿革
彭堡地名由來已久,清代在此設彭敖堡,彭堡地名由此演變而來。1949年9月,始設彭堡鄉屬水河區,1957年7月隸屬大營區管轄,1958年9月公社化時成立吳磨公社,同年12月改名為彭堡公社,1983年10月由人民公社改為鄉沿用至2003年7月撤鄉設彭堡鎮。彭堡有着悠久歷史。北宋天聖八年(1030),在進閆堡村隔城子古城設三川寨。北宋慶曆二年(1042),在今曹窪古城設高坪寨。慶曆四年,在高坪寨設置榷場,與西夏貿易。建炎四年(1130),今朝占領鎮戎軍,仍設寨。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為三川縣。明代,曾在今彭堡村、撒門村、姚磨村紅寨子等地設有堡寨。古遺址有隔城子宋代三川寨遺址,曹窪村高平寨遺址。
彭堡鎮處於地震活動帶,歷史上1622年10月25日固原北部發生一次相當於7級地震,1920年12月16日(民國九年十一月初七晚)海原西安發生一次相當於8.5級地震,1921年4月12日(民國十年三月初五晚)固原發生一次相當於6.5級地震,對彭堡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傷亡,尤其是居住窯洞的農民傷亡慘重。
1955年屬中水河區,1958年設吳磨公社。同年更名彭堡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94.5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轄彭堡、撒門、石碑、申莊、吳磨、臭水溝、河東、閆堡、別莊、曹窪、蔣口、姚磨、里溝、楊忠堡、硝家溝15個行政村。2003年,彭堡鄉改設為鎮。
基本情況
彭堡鎮位於固原市區西北約20公里處。北與頭營鎮相連,南與中河鄉為鄰,東接頭營鎮、清河鎮,西與西吉縣沙溝鄉為界。地跨東經106º18ˊ,北緯36º05ˊ,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20公里,無霜期約120天左右,年降雨量約300—400毫米,乾旱少雨,風多,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冷凍、乾熱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時常發生。鎮域總面積194.07平方千米。共有94個自然村,總人口24398人(2017),鎮黨委下設16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15個,機關支部1個,共有黨員693名,其中農民黨員646名,占黨員總數的93.2%。女黨員135人,占黨員總數的19.5%,回族黨員182名,占黨員總數的26.3%,35歲以下的149人,占黨員總數的21.5%。
彭堡鎮地勢西高東低、川多山少、西部靠山、東部為旱塬丘陵、中部為川水地、川地起伏不平,東、西部山地有海撥2000米以上的山峰6座,最高點大陰山海撥2304米。中部為大營川,流經境內河流有冬至河、大營河及泉眼多處,有冬至河、蔣口、撒門、陝莊、大湖灘5座中小型水庫。固原西大路貫穿其境。總耕地面積為16.2萬畝,其中歷年退耕還林27173畝。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20630畝,現有可耕地11.4萬畝,其中水澆地15000畝,人均耕地3.8畝。多年來,彭堡鎮黨委政府立足鎮情、村情和民情,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從全鎮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依靠「近郊型」的地理優勢,立足東、中、西部三個區域,提出以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輸出等經濟形式為主的社會發展總體思路,籌謀全局,大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和布局,突出草畜產業,擴大蔬菜經濟為主的設施農業發展,積極發展苗圃產業,做大做強勞務產業,使草畜、設施農業、苗圃、勞務成為促進全鎮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四大支柱產業,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65元。
行政區劃
彭堡村、閆堡村、別莊村、河東村、楊忠堡村、蔣口村、申莊村、清水灣村、肖溝村、姚磨村、吳磨村、里溝村、曹窪村、撒門村、石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