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中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中行
張中行
出生 1909年1月7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原名張璇,學名張璿,字仲衡
職業 學者、哲學家、散文家
知名於 創作《順生論》
知名作品順生論
佛教與中國文學
,《文言津逮
《作文雜談》
《負暄瑣話》
《文言與白話》
《負暄三話》
《禪外說禪》
詩詞讀寫從話
《橫議集》
《月旦集》

張中行,原名張璇,學名張璿,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鄉石莊(今屬天津市武清區河北屯鎮)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

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三人又與鄧廣銘合稱"未名四老"。季羨林先生稱讚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個人經歷

清宣統元年(1909年)1月,生於河北省香河縣一農家.

民國五年(1916年),就讀於地方大紳士石顯恆創立的小學之初級

民國十年(1921年),就讀於鎮立小學之高級。

民國十四年(1925年),考取通縣師範學校。

民國二十年(1931年),通縣師範學校畢業。

民國二十四i年(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並改名為"中行"。8月,至天津南開中學教書。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至保定私立育德中學教書,並於同年和李芝鑾成婚。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任職於民眾教育館,期間閱讀了大量西方思想著作。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民眾教育館解散,去北京大學文學院任助教。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辦《新聞報》不成,8月,日本戰敗後,重回北大文學院授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離開北大文學院,至第四中學教國文,在天津《新生晚報》開專欄"周末閒談",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

民國三十六(1947年),辭去四中教職,至貝滿中學教初中修身課,開始以一己之力主編佛學月刊《世間解》。

1949年後,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特約評審。

1951年,寫了《順生論》第一分。

1964年,五萬字的《佛教與中國文學》完稿。

1968年起,離開工作崗位,被下放勞作。

1978年,恢復退休待遇。

1980年,開始編寫《文言文選讀》。

1982年,完成《文言津逮》,9月寫成《負暄瑣話》第一篇《慶珍》。

1983年,開始在《中學語文教學》連載《作文雜談》。

1988年,《禪外說禪》完稿。

1992年,《順生論》完稿。

1996年,完成《流年碎影》的寫作。

2006年2月24日凌晨2:40左右,張中行在北京解放軍305醫院安然辭世,享年98歲。

社會評價

季羨林:"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中行先生一生低調澹泊、無欲無求,曾常年寓居於燕園女兒家。先生一生清貧,86歲的時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裡擺設極為簡陋,除了兩書櫃書幾乎別無他物。老人為自己的住所起了個雅號叫"都市柴門"。他的書房裡書卷氣襲人,桌上攤着文房四寶和片片稿紙,書櫥內列着古玩,以石頭居多。

張老謙稱書房像"倉庫"。而於治學方面,他則一絲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灣某"國學大師"南懷瑾,可謂"後五四時代"學者風範的真實寫照。追憶張先生,有人感嘆:"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風範",更有後輩贊道:"老頭有骨氣"。

張中行[1] 先生治學嚴謹,博學多識,造詣深厚,精通中國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學。他與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合稱"燕園三老"。三人又與鄧廣銘(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合稱"未名四老"。

許怡:先生涉獵廣泛,博聞強記,遍及文史、古典、佛學、哲學諸多領域,人稱"雜家"。自覺較專者為語文、中國古典和人生哲學。終生為文,以"忠於寫作,不宜寫者不寫,寫則以真面目對人"為信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