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建水縣文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建水縣文廟,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占地面積已達到7.6萬平方米,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文廟,正面22扇格子門所雕飛禽走獸,形態各異.玻璃瓦的屋頂,光彩奪目。廟宇周圍古柏森森,顯得莊嚴肅穆,雄偉壯觀。

2020年2月,為向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廣大醫護工作者致敬,自疫情結束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景區對全國(含港澳台地區)所有醫護工作者實行憑有效證件免票政策。

中文名: 文廟

始建於: 公元1285年

歷史起源

文廟,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建水縣城內,是一座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型文廟,始建於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是雲南省繼中慶(昆明)、大理之後,最早創建的第三座廟宇。 文廟,後經明、清兩代擴建,占地達114畝,總體布局採用中軸對稱宮殿式,仿照曲阜孔廟的格局建造,有1殿、2廡、2堂、2閣、5祠、8坊,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步入大門為肅穆的"太和元氣"坊,迎面為20餘畝的"學海"(泮池),塘內碧波蕩漾,四周柳絲輕拂,池中建有思樂亭,左、右有"禮門"和"義路"。步人欞星門.有大成門、東西廡、大成殿、祟聖詞、明倫堂、尊經閣等建築。大成殿建於明弘治年間,28棵柱支撐全殿。前檐12棵為石拄,每棵高5米,重達5000公斤,用整塊大青石雕成。大門左右2棵檐柱雕巨龍盤繞,稱為"石龍抱柱"。

文廟,正面22扇格子門所雕飛禽走獸,形態各異.玻璃瓦的屋頂,光彩奪目。廟宇周圍古柏森森,顯得莊嚴肅穆,雄偉壯觀,有"金碧壯麗甲全滇"之美譽,其規模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規模之大

民國時期編修的《機關報纂雲南通志》記載:建水文廟,是規模僅次於山東曲阜的文廟。

文廟座北朝南,基本按照山東曲阜孔廟布局建造,原有一池(泮池),一壇(杏壇),一圃(射圃),二殿(大成殿、崇聖殿)、二廡(東廡、西廡)、二堂(東明倫堂、西明倫堂)、三部長(尊經閣、文星閣、柱香閣)、四門(欞星門、大成門、金聲門、玉振門)、五亭(敬一亭、思樂亭、齋宿亭、東碑亭、西碑亭)、六祠(寄賢祠、倉聖祠、名宦祠、鄉賢祠、節教祠、忠義孝悌祠)、八坊(太和元氣坊、洙泗淵源坊、禮門坊、義路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聖域由茲坊、賢關近仰坊)。碑文記載:此廟「殿堂門廡,聖賢肖像,刻雕藻繪,金碧輝煌」,「遂成一觀焉。」數百年來,不斷維修,後來除杏壇、射圃、尊經閣、文星閣、敬一亭和齊宿亭不存外,其他建築仍然完好如初。

石木結構

大門太和元氣坊三楹,中間一楹高約九米,石木結構,坊座上有石雕獅、象、麒麟和龍。頂部斗拱密集,與兩側的花磚短牆組成五檁三重檐牌樓頂,甚為美觀。當中兩扇大門飾以鼓釘,門前置石鼓一對。坊後為泮池,俗稱學海,明成化年間按古學宮之制開挖,弘治年間拓寬為橢圓形,水面即達四十餘畝。

池中有一小島,有堤和橋相通。島上建鰲亭,也稱思樂亭,取「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之意,以勉勵生員奮發學習,他日功名成就,猶如釣得海中大鰲。東西兩岸有路和紅牆相圍,路旁有林蔭花木。池後築有半月形台唇,台前圍以白石欄杆。左右有「禮門」、「義路」石牌坊,坊前各立「官員兵民人等於此下馬」碑一塊,坊側面紅牆上鑲嵌「鳶飛魚躍」石刻大字四塊,各高一米。南面煥文山倒影映池中,山光水色,與藍天白雲綠樹相映襯,分外宜人。舊志記載:泮池「澄泓如鏡,上面石台肪截,宮牆萬仞,金碧交輝,宏整巨麗冠迤東西」「煥山倒影」或「學海文瀾」,為建水古十景之一。昔時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夜,彝族和漢族百姓在煥文山上點燃火把,巡行在同山梯田之間,以祈年照歲,企盼五穀豐登。

紅色的火苗星星點點映入泮池之中,與天上的繁星交相輝映,相傳所見星點越多,預兆來年開科取士中榜者亦多。、清代滇南著名文人張漢《學海觀炬》靈詩云:「煥文峰影泮池中,幾點遙窺野炬紅。陸地已成星宿海,靈槎欲貫鬥牛宮……待得今夕見,科名有婁信先通。」如此情趣,全國文廟中絕無僅有。

從泮池後的台唇登上數級石階,有「洙泗淵源」坊三楹,高九米,木石結構,龍、麟、獅、象巨型石雕高踞於坊座上,拱衛着木構架的牌樓。坊檐下密密層層地飾以精巧玲瓏的斗拱,這些斗拱主要起裝飾作用,而不能全部承檐坊頂的重壓,古代建築設計師匠心獨運,巧妙地在中間一楹坊座的石麒麟和石獅子上打主意,在麒麟和獅子的額頭上各雕刻一個跪姿的石人,頭頂一朵石蓮,石蓮上安裝一根雕龍細圓木柱,四個石人四根木柱支撐起最高一層坊頂的四個檐角,形成兩根主柱並列懸掛四根吊腳輔柱的架勢,仔細觀賞,騰挪自如。

牌坊兩側各有磚雕龍鳳壁畫一幅,其一為「二龍戲珠」另一幅為「雙鳳朝陽」,亦甚精美。壁畫上用磚砌成斗拱樣,覆以瓦頂,與三楹坊頂組合成疊羅漢式的三重檐歇山頂,檐角飛翹,遠觀如雁陣飛臨泮池之上,令人賞心悅目。「洙泗淵源」坊背面的門楣上寫有「萬世宗師」四字。坊後東西向又橫陳四座磚石底座,土木築頂的牌坊,亦各高九米,分別題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聖域由茲」、「賢關近仰」。正中方頂的輔柱亦有龍雕,造型與「洙泗淵源」坊相近,只是坊座上缺少獅象石雕。坊間空地上陳列着二十餘塊石碑,記載着明清時期增修文廟的經過,是研究古代邊疆文化教育的珍貴史料。中軸線上原有杏壇,明天順間建,壇中豎石刻孔子統育圖,後地震坍毀,石刻像移至大成殿上。

其後為欞星門,三開間,雕樑畫棟,瓦頂,四根木柱穿脊而出,柱上有木刻飾物,柱頂套有明代燒制的青花瓷罩,罩頂雕盤龍,龍首嘯天。門後為園林,數株迎客松,競相婆娑,似在向遊人招手致意。園東原有魁星閣一座,已毀,現存名宦祠。園西有桂香閣和鄉賢祠。桂香閣曾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滇南地下組織負責人寓所在活動的舊址。

再後為大成門,亦三開間,中間為通道,門上飾以鼓釘,門前石階正中有飛龍浮雕一幅。入內為一庭院,庭院後部丹墀上為文廟主體建築大成殿。兩廂為東廡、西廡,各有房舍十五間。門、殿和兩廡組成一套方形建築群體,氣勢宏闊。大成殿五開間,琉璃黃瓦,歇山頂,由二十根高五米的巨柱支撐,其中有二十二根青石大柱,全用整塊石料鑿磨而成。撐持左右前檐的兩根石柱,中部鐫刻成龍騰祥雲狀,「石龍抱柱」雕工精巧,甚是珍奇。二十二扇木屏門透雕出神采各異的生物圖畫,當中六扇為「六龍捧聖」圖,六條立體的雕龍在雲水間騰挪翻飛,環衛着殿內的孔子聖座,象徵孔子的學說和思想在古代意識形態領域內至高無上的地位。兩旁的屏門上分別鐫刻出「雙獅分水」、「喜鵲鬧梅」、「犀牛望月」、「三羊開泰」、「麟吐玉書」、「封(蜂)侯(猴)掛印」、「旭日東升」、「竹報平安」等畫面,共雕有一百多個大小動物形象,維妙維肖,栩栩如生,而且一個個高度鏤空成立體狀。

其中的兩對小松鼠,呼之欲出,活靈活現,體現古代木雕藝人的高超技術,為屏門中的珍品。門檻五道亦用整塊紋石盤成,其中三道各長五米七,高寬各四十厘米,石色灰白,中含黑紋,細膩有光,無絲毫裂痕,儼如油光漆成,乍看不知是整塊巨石琢磨而成。大成殿下懸掛着「先師廟」三個鎏金大字匾,筆力雄渾遒勁,匾沿鑲嵌着玲瓏剔透的木雕龍鳳。殿內懸掛着摹刻的清代歷朝皇帝贊孔尊孔「御題」貼金匾額八塊,有康熙的「萬世師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與天地參」,直到光緒的「斯文在茲」。

殿內有一尊供奉孔子牌位的聖龕,龕座亦為整塊巨石雕成,四足朝內彎曲。座上置精工鏤刻的木閣一間。孔子牌位供在雕龍寶座上。殿前置乾隆年間鑄造的大銅香爐一尊,高近三米,四足鑄成象頭,捲曲的象鼻支在蓮座上,象徵着這一帶古時曾是象的故鄉。香爐上部覆以樓台,盤繞游龍十餘條。又有石刻「孔聖弦頌圖」一塊,高一米五,寬八十厘米,孔子席地而座撫琴授課,四弟子肅立恭聽,為明代所刻。大殿兩有東西碑亭,西碑亭立滿漢文《御製平定回中告太太學碑文》,通高五米,寬二米,兩塊石碑並列在碑座上,一碑刻滿文,一碑刻漢文,兩塊碑之上鑲一塊完整的碑座上,一碑刻漢文,兩塊碑之上鑲一塊完整的碑頂,將其聯為一體,碑文記載乾隆年間清軍平定新疆準噶爾反動貴州叛亂,統一祖國版圖的史料,原碑立於北京文廟內,臨安知府雙鼎摹刻於建水文廟。滿漢文碑全國罕有。東碑亭內立用漢文刻寫的乾隆《平定青海告成太學記》。

殿前庭院內有古樹兩株,古柏數株,相傳植於元時。又有山茶花兩株,蒼老遒勁,仍繁花似錦。林蔭中伏坐石雕白象兩頭,馱有一米多高的青銅花瓶,瓶內植花木。庭院兩側有東西明倫堂,原為臨安府學和建水縣學所在。西明倫堂前有高大奇異的榕柏共生樹,榕樹包柏樹,連理同心,三人才能合抱。

大成殿後又陳列着元明清碑刻十餘塊,其中有元至大元年武宗皇帝追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的聖旨牌,為滇南現存最古老的碑刻。其後為崇聖殿,是祈奉孔子父母的殿堂,雕樑畫棟,與大成殿相呼應,蔚為壯觀,殿前石欄上刻有杭州西湖二十四景圖。殿東還有倉聖祠、景賢祠。前祠奉祀傳說中的漢字創造者倉頡。後者為鄉人紀念明洪武年間被貶謫至此講學近十餘年,與邊地文稿教有功的文人學士王奎、韓宜可而建的祠堂,也稱二賢祠。

崇聖殿後原有尊經部長,為滇南最古老的藏書樓,已毀,唯剩古柏百餘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