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的圖片

庸(拼音:yōng)是漢語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庸"在先秦是對某些地位較低的勞動者的一種稱呼,故"庸"有平庸、平常之義。 戰國之間,"庸"所指的對象也發生了變化。

在戰國時期的史料里,"庸"有時指僱傭勞動者,這個意思後作"傭"。

庸由僱傭引申為用,使用則有成效,故又引申指功勞、功績

後來"庸"又假借作疑問代詞,相當於哪、難道

在古代文獻中還與"誦""墉""賡"等字通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庸

漢語拼音; yōng

注音字母; ㄩㄥ

平水韻部; 上平二冬

字級; 一級(2386)

部首; 廣

筆畫數; 3+8

造字法; 形聲字(存疑)

異體字; 、ࠆ�、ত�、৆�、र�

統一碼; 基本區-5EB8

五筆; YVEH(86);OVEH(98)

倉頡碼; ILB

鄭碼; TGXL

四角碼; 0022 7

UTF-8代碼; E5 BA B8

區位碼; 5125

文字溯源

庸字在甲骨文(圖1、2)中已經出現,構型尚不明確。一種說法認為甲骨文字形上部為"庚",下部為"用"。"庚"為樂器之象(為鉦、鼓、鏞等,其說不一),樂器可供使用,表示庸的本義與使用有關。"用"一說像木桶,桶可使用,表示庸的本義與使用有關。"用"也有表音的作用,庸與用並為喻紐東部。用為庸的源頭、聲首與初文,甲骨文已見之。商代庚與用兩個構件一上一下,兩相分離。自西周開始,用一個通貫的直筆把上下連為一體(圖3),一直為後代所承用。隸變後期才從庚部件頂部離析出一個廣字(圖8、9),楷書最後作庸,是筆意、筆勢變化的結果。庸之本義蓋為人勞役所使用、僱傭,引申指僕役、傭工。又引申泛指一般使用。

也有人認為認為"庸"本義是大鐘,是一種打擊樂器,甲骨文中稱作"置庸"。由卜辭"置庸"可知與庸兩種打擊樂器還可以配合演奏。當時還有新庸、舊庸、美庸的區別。字形以"庚"為形旁。從庚,以示像鉦鐃類的打擊樂器;"用"作聲旁,表示音讀。或以為下部不是"用"字,而是放置大鐘的木座。一般認為,商代的"庸"置於木座上,柄在下,口朝上敲擊演奏,但金文中的庸字為倒置形,庸柄在一上,庸口朝下,且庸的柄部位置有附着物,分置庸柄兩側,好似兩根繩子的牽拉懸掛狀,由此可見,庸極有可能為懸掛演奏。庸假借為使用之義後,本義為假借義所取代,分化出從金、庸聲的"鏞"字。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用部】余封切(yōng)

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

〖注釋〗①從用,從庚:用,行。庚,變更。謂行事能變為庸。②更事:更,變更。變更方法。③《易》:指《巽·九五爻》辭。

說文解字注 用也。

注:疊韻。

從用庚。

注:會意。余封切。九部。

庚,更事也。

注:庚更同音。說從庚之意。

《易》曰:先庚三日。

注:巽九五爻辭。先庚三日者,先事而圖更也,引以證用庚為庸,與䕻寷引易同意。說見艸部䕻下。

廣韻 餘封切,平鍾以 ‖用聲東部(yóng)

庸,常也。用也。功也。和也。次也。易也。又姓,漢有庸光。

康熙字典 【寅集下】【廣字部】庸 ·康熙筆畫:11·部外筆畫:8

古文:ƌ《唐韻》《廣韻》余封切。《集韻》《類篇》《韻會》餘封切,並音容。

《說文》:庸,用也。《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傳:將登用之。《莊子·齊物論》: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又《爾雅·釋詁》:常也。《易·乾卦》:庸言之信,庸行之謹。《書·皋陶謨》:自我五禮有庸哉。傳:用我五等之禮接之,使有常。

又《玉篇》:功也。《書·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傳:庸,功也。《晉語》: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注:國功曰功,民功曰庸。《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五曰保庸。注:安有功者。

又《地官·大司徒》:以庸制祿,則民興功。

又《爾雅·釋詁》:勞也。疏:謂勞苦。

又《釋訓》:庸庸,勞也。疏:有功庸者皆勞也。《詩·王風》:我生之初尚無庸。箋:庸,勞也。

又《廣韻》:和也。《禮·中庸疏》: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

又《集韻》:愚也。《史記·周勃傳》:才能不過凡庸。

又豈也。《左傳·莊十四年》:庸非貳乎。《前漢·文帝紀》賜尉佗書:雖王之國,庸獨利乎。

又租庸賦法。《唐書·食貨志》:用民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

又水庸。《禮·郊特牲》:祭坊與水庸事也。注:水庸,溝也。疏:坊者所以畜水,亦以鄣水。庸者所以受水,亦以泄水。

又國名。《左傳·文十六年》:楚滅庸。注:庸,今上庸縣,屬楚之小國。

又庸浦,地名。《左傳·襄十三年》:戰於庸浦。

又姓。《姓譜》:庸國子孫,以姓為氏。《前漢·儒林傳》:膠東庸生。

又與墉通。《前漢·地理志》:遷邶庸之民於迅邑,故邶庸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按《毛詩》:作墉。

又與墉通。《詩·大雅》:因是謝人,以作爾庸。注:庸,城也。《禮·王制》:附於諸侯曰附庸。注:附庸,小城也。

又與傭通。《前漢·欒布傳》:窮困賣庸於齊。注:師古曰:謂庸作受顧也。《司馬相如傳》:與庸保雜作。注:師古曰庸即謂賃作者保謂庸之可信任者也。

又與鏞通。《詩·商頌》:庸鼓有斁。傳:大鐘曰庸。

又葉於方切,音央。陳琳《車渠椀賦》:廉而不劌,婉而成章。德兼聖哲,行應中庸。[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