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東省環境保護志願者指導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廣東省環境保護志願者指導委員會根據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關於深入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的意見》和省有關領導關於繼續大力發展我省志願服務事業的重要指示精神,為使我省環保公益活動與環保志願者服務工作更好的結合起來,促進和加強我省環保行業志願者活動的管理和指導,充分發揮志願者[1]的作用,廣泛的動員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各項活動,廣東省環境保護基金會經與廣東省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廣東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協商,並報業務行政主管部門省環境保護廳同意。廣東省環境保護志願者指導委員會於2009年10月30日成立。

主要職責

廣東省環境保護志願者指導委員會主要職責是:指導全省環保志願者服務工作;負責聯繫高校、社區等環保社團或志願者工作站,組織開展環保志願者的登記、註冊、證書發放;開展全省環保志願者志願服務工作培訓;承擔全省環保志願者重大活動項目的策劃、組織和實施;組織環保志願者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公眾監督活動和其他有關公益活動;開展全省環保志願者組織間的交流活動;發展環保志願者等。

廣東省環境保護志願者指導委員會將在廣東省發展志願服務事業指導委員會、省生態環境廳以及有關單位的指導下開展工作。

相關資訊

「千人環保志願者」成團!省環保基金會舉辦2022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

6月8日,廣東省環境保護基金會在廣州舉辦「共建清潔美麗世界」——2022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暨水生態環境公益活動[2]啟動儀式。本次主題日活動圍繞《廣東省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目標,重點聚焦農村污水治理、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展開討論,組織實施公益引導資金專項捐贈活動、戰略合作單位互助活動、「百門課程送百縣千鎮」公益培訓活動、縣域公益環保項目庫啟動活動、環保公益大使與志願者單位授牌等五項專題活動。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鄧繼勇在活動致辭中指出,省環保基金會作為廣東首批環保類5A級社會組織,長期以來,在紅樹林濕地保護、感恩東江、生態宣教、志願服務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啟動水生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是在用實際行動踐行環保社會組織的責任與擔當。

中共廣東省委原副書記蔡東士向奧運冠軍冼東妹(右)頒發公益環保大使聘書

本次活動聘請了奧運冠軍冼東妹擔任廣東省環保基金會公益環保大使,並向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授予志願者單位稱號,通過發揮先進人物和教育團體的示範帶動作用,組建一批熱心參與環保公益事業的「千人環保志願者」,為引導號召全社會參與環保事業培育了新生力量。

廣州大學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盧捷告訴記者,高校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廣大將與省環保基金會通過交流合作、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培育生態環境保護志願服務項目。通過深入環保科普基地、社區、學校等地開展志願服務活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推動並引導更多公眾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與美麗中國建設的行動中。同時,將集合各方力量打造生態文化藝術精品,倡導一批崇尚生態道德、弘揚生態價值的行為風尚。此外,充分發揮高校學術資源優勢,在科普百課、項目研學合作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智庫支持。

廣東省水環境標準專業組組長、廣東省環境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曾建寧表示,本次活動聯合高校組建環保志願者隊伍,培育新生力量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推廣、培訓。在農村污水治理、黑臭水體整治方面,定向捐贈專項引導資金,解決地方資金不足的難題。助力廣東在「十四五」期間,農村污水治理率達到60%,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率達到90%,這是領跑全國的目標。

會上,省環保基金會聯合廣東省環保集團、華南河湖長培訓中心共同發起「百門課程送百縣千鎮」公益培訓活動,為基層幹部理解國家和省市有關環境保護政策,掌握污染防治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助力各地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同時,基金會啟動「縣域公益環保項目庫」,擬將清遠、河源、茂名、佛山、東莞、惠州、湛江、肇慶等省內各縣(區)前期準備紮實、後續實施有保障的重點項目納入項目儲備庫管理,通過社會捐贈、公益支持、地方專項債、中央專項資金等手段和形式,提供全方位的申報培訓、技術支持、重點輔導服務,提升專項資金管理和項目申報水平,提高申報資金入庫的效率。

公益示範項目引導資金捐款儀式,基金會理事長譚一鳴(右)接受廣州資源環保公司300萬捐贈支票

省環保基金會理事長譚一鳴表示,本次公益活動得到了廣州資源環保公司的愛心資助,廣東環保集團、北控裝備公司、佳都科技集團、廣東省創投協會的戰略支持,還有奧運冠軍冼東妹以及廣大高校環保志願者團隊的熱情參與,讓基金會更有信心開展好水生態環境公益活動,切實做到以公益力量助力政府職能部門完成農村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整治等重點工作任務,推動農村宜居宜業、高質量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