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富之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常富之道
圖片來自搜狐網

常富之道,凡人由於貪慾,放縱自己,舍於善道,習於穢濁,而為愛欲所縛,不得自在。《所欲致患經》說:「貪愛所在,放心恣意。放心恣意,為欲所溺。」又《出曜經》說:「諸有自恣,不順正教,為愛縛所縛;不自恣者,便離於縛。」

原文

  信佛法眾行恭敬,恕己安人善教誨。

  不愚不恚不放恣,以法自御為常富。

  ——《佛說須賴經》  一、信佛法眾行恭敬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沒有主宰,不能確立中心的目標,這是因為他本身還沒有信仰所致。沒有信仰的人,往往不能使思想統一而產生力量。信仰可以把各種不同的見解陶融成統一的思想,運用這統一的思想,可以解決人生許多的難關。談到信仰,有人邪信,有人不信,有人迷信。當然,最好的是正信。正信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呢?《成唯識論》說,信有三種:1信實有;2信有德;3信有能。譬如我們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確實存在;他的道德是圓滿清淨的,具足知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力量。如《僧伽羅剎所集經》說:「法王為第一,眾尊無過佛,愍彼眾生類,三界佛覆護,可事可恭敬,欲度不度者,如是功德者,佛覺不覺者。」又《八十華嚴.賢首品》說:「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於佛法僧生淨信,以是而生廣大心。」又說:「深心信解常清淨,恭敬尊重一切佛,於法及僧亦如是,至誠供養而發心。」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所以,能夠對佛、法、僧三寶生起正確的信仰,恭敬三寶,必能獲得佛法的利益。  二、恕己安人善教誨  教育,要有方法。人與人相處,日久難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時在有意無意間冒犯了別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以責人之心責己,就會減少自己的過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必能增進人間的喜悅。《菜根譚》說:「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僧伽羅剎所集經》說:「日夜所造行,欲使眾生安,究竟懷歡喜,無有若干苦,況當長在世,眾患常逼己,不以苦盡智,離俗至彼道。」因此,遇事要能以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來要求自己;對待別人要能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來安定別人。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能實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是一個善於教誨的人。  三、不愚不恚不放恣  人生於五濁惡世之上,為六塵境界所圍繞,不是貪慾作祟,就是瞋恚鼓興,愚痴邪見,顛倒是非。煩惱,像杻械枷鎖一樣,緊緊的系縛了人生。

  愚痴,又稱為無明,是三毒之一、六種根本煩惱之一。是不明理之意。《大莊嚴論經》說:「愚痴盲瞑故,翳障生是心。」我們要從重重的障礙中解脫出來,必須要有智慧。《佛所行贊》說:「生老死大海,智慧為輕舟,無明大闇冥,智慧為明燈。」有了智慧的明燈,就能照亮我們的前程;有了智慧的舟筏,就能渡過人生的苦海。因此,不愚痴而有智慧,是解脫煩惱的法寶。

  瞋恚,是三毒之一。《佛所行贊》說:「瞋恚壞正法,亦壞端正色,喪失美名稱,瞋火自燒心。瞋為功德怨,愛德勿懷恨。」瞋恚是和諧人生的一大障礙,應當以慈心對治。《大莊嚴論經》說:「慈心除瞋害,以除瞋害故,能獲善果報。」瞋恚去除,即得身心清涼,安然自在,如《出曜經》說:「人無瞋恚,不見眾惱,安臥睡眠,天曉不寤。如服甘露,心識淡然。」

  凡人由於貪慾,放縱自己,舍於善道,習於穢濁,而為愛欲所縛,不得自在。《所欲致患經》說:「貪愛所在,放心恣意。放心恣意,為欲所溺。」又《出曜經》說:「諸有自恣,不順正教,為愛縛所縛;不自恣者,便離於縛。」又說:「以欲網自蔽,以愛蓋自覆,自恣縛於獄,如魚入於獄。」因此,我們要摒棄私我,淡泊慾念,淨化貪瞋痴的煩惱,使不愚不恚不瞋,幸福大門必能時時為我們敞開。  四、以法自御為常富  眾生由於為愚痴、瞋恚、放逸所縛,因而身、口、意三業時常造諸惡業,譬如牧牛,不善守護,犯人苗稼,致使自他多受苦惱。《大涅槃經》說:「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則能攝心;若能攝心,則攝五根。」又說:「如善牧者,設牛東西噉他苗稼,則便遮止,不令犯暴。」如何攝受我們的身心呢?《雜阿含經》說:「住於法依。」也就是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愛瞋恚愚痴等煩惱。如《大方廣寶篋經》中所載的安隱法、無戲論法、無過惡法、無怖畏法、正念之法、波羅蜜法、方便法、慈法、悲法、喜法、舍法、禪法等,皆是降伏身心的佛法。以此等善法駕馭身心,不為五欲所染,必能得大解脫,證悟永恆的真理,這就是最究竟的財富——般若。[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