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魯德本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羅德本特
布魯德本特0.jpg
出生 1926-1993
國籍 英國
別名 D·E·B Roadbent
職業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國籍 別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職業
布羅德本特 英國 D·E·B Roadbent 英國 1926年 1993年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實驗心理學家

人物生平

布羅德本特(1926-1993),英國著名心理學家。主張用信息加工理論研究注意、感覺和記憶等認知過程,提出了注意的「過濾器模型」,為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做出了很大貢獻。197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布魯德本特broadbent 的早期選擇模型

  • (一)過濾器模型 Filter Theory

英國心理學家布魯德本特(D·E·B Roadbent)在1958年提出過濾器模型。這是描述選擇性注意的最著名模型。布魯德本特認為,人面臨着大量的信息,但個體的神經系統在同一時間內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是極有限的,需要過濾器加以調節,使中樞神經系統不致負擔過重。過濾器相當於一個開關,它按照「全或無」原則工作,接通一個通道,放過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得到進一步加工處理。其它通道則被阻斷,信息不能通過,暫時貯存在短時記憶中,迅速衰退。由於在布魯德本特的過濾器模型中,許多通道只接通一個,因此有人稱這種模型為「單通道模型」。 過濾器模型有一些實驗作為依據。布魯德本特的雙耳聽音實驗,對被試二隻耳朵同時呈現一定刺激,如,對一隻耳朵呈現數字:4、9、3;對另一隻耳朵呈現數字:6、2、7。呈現的速度為1秒種兩個數字,要求被試再現數字,大部分被試是以耳朵為單位分別再現左右耳朵所接受的信息,即為493,627。布魯德本特認為每隻耳朵都是一個通道,過濾器允許每個通道的信息單獨通過,單獨貯存。 一般地說,具有新異性和強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學意義的刺激容易通過過濾器而被注意。後來布魯德本特重視人的期待作用,即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過過濾器,而引起注意。

  • (二)衰減模型Attenuation Theory

美國心理學家特瑞斯曼(A·M.Treisman)在1960年提出衰減模型來修正布魯德本特的過濾器模型。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照「全或無」的原則工作的,事實上,沒有集中注意而設想被關閉的通道所傳遞的信息並沒有完全被阻斷,而只是被衰減,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得到高級的加工,反映到意識中。例如,帶耳機的被試,可以根據規定只注意一隻耳朵而不注意另一隻耳朵,成功地掩蔽另一隻耳朵的信息。但是又要當另一隻耳朵中出現重要信息(如被試的名字)時,被試就能聽到。特瑞斯曼和格芬(Geffen)的雙耳聽音實驗表明:被試能覺察出追隨耳中的87%的詞;而只能覺察出非追隨耳中的8%的詞。這些實驗表明:被試並沒有完全根據實驗者的規定只注意追隨耳的刺激,而是在實驗過程中也注意另一隻耳朵追蹤有意義的信息,但只有在允許兩個通道都接通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就是說人可以同時注意兩個通道的刺激,這樣就對布魯德本特的單通道模型提出了質疑。1971年,布魯德本特接受特瑞斯曼的修正。因此現在一般把布魯德本特的過濾器模型和特瑞斯曼的衰減模型合稱布魯德本特——特瑞斯曼過濾衰減模型。 對於注意的過濾裝置的具體作用,布魯德本特的理論和特雷斯曼的理論有不同的觀點。前者認為它起到瓶頸的作用,而後者認為它發揮衰減的作用。上述兩種理論還對外界刺激信息的選擇的作用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前者認為選擇主要依據刺激的感性特性進行,而後者認為依據言語選擇,同時還包括對刺激的語義特性的分析。

  • ( 三)創造性綜合選擇說

這種學說是由奈瑟(U.Neisser)提出的。他的主要觀點是:注意是人們對刺激知覺結果的積極、主動地預料,這種積極、主動地預料必將導致個體在內部圖式上對感覺材料的綜合。奈瑟把認識過程分為兩個水平:一種是粗糙的、平行的和迅速的前注意加工水平;另一種是精細的、序列的和緩慢的加工水平。此理論着重強調認識活動的循環性、時間的開放性以及集中注意的創造性或積極性。 一種稱為選擇觀看法的實驗支持了他的觀點。其基本做法是:在一個屏幕上把兩個不同順序的競技活動的錄像結合在一起,要求被試必須注視其中的一種活動,並按鍵記錄一切有關事件,如球從場地一側滾到另一側。實驗結果表明,與事件高速運動的條件和控制條件相比,一種活動的干擾在同一屏幕上的出現實際上並沒有降低作業的成績。該結論有力地反駁了注意的過濾器模型和衰減器模型。因為信息加工的結構單元要麼是先天遺傳來的,要麼是後天習得的。本實驗中被試所遇到的課題無論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看到兩例事件。只有把注意視為對事件的未來發展的圖式預料才能對上述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

  • (四)後期選擇理論

在非追隨耳的信息也能得到信息加工的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特雷斯曼提出了衰減器模型。然而針對同樣的研究結果,德尤奇(J.A.Deutsch)等提出了與上述介紹的幾種理論截然不同的理論解釋。他們認為,通過追隨耳和非追隨耳收集的信息都可進入高級分析水平進行處理,得到全部的知覺加工,注意不在於選擇知覺刺激,而在於選擇對刺激的反應。之所以追隨耳的成績好,是因為追隨程序使追隨耳的信息顯得比非追隨耳更為重要,因而能引起被試的反應。

  • (五)資源限制說

雖然上述理論對注意的選擇機制都作了各具特色的研究,但是還遠遠沒達到大而全的理論。為此,卡尼曼(D.Kahneman)從資源分配的維度,提出了注意的資源有限說,也叫中樞資源分配理論。該理論把注意看作人能用於執行任務的數量有限的能量或資源,並且用這種能量或資源的分配來解釋注意的機制。 卡尼曼指出,注意是從喚醒開始的,而喚醒與心理資源有着密切聯繫,當然也受到情緒、藥物等因素的影響。對注意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因素的資源分配方案又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制約,例如,喚醒因素可能獲得的能量、個人的意願、對完成任務所需要能量的評價以及個人的長期意向等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在對這些因素進行權衡的基礎上得出的資源分配方案就體現了注意選擇的過程和實質(如下圖所示)。 注意的資源分配理論的優點在於可以較好地解釋同時進行兩個認知作業時所產生的各種複雜情況,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視覺選擇模型和反應選擇模型的對立。其主要不足是,只着眼於注意過程的整體,沒有深入揭示注意過程的內部過程和階段,因此也不能完全否認存在知覺選擇和反應選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