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布貼

亦稱補花,原意是服裝上修補用的貼布,現在是指像是奧世其製作的毛線球牛仔繡刺繡布貼,蕾絲袖章,金線繡徽章等,是服飾裝飾配件的一種。

工藝又叫絲綾堆繡,起源於唐代,經過唐、宋、元、明、清歷代發展,直到上世紀90年代,逐漸形成了融會多種技法,色彩絢麗,做工精細,並具有淺浮雕效果的藝術特色。把各種布料精心粘貼成梅、蘭、竹、菊等各種作品需要藝人精湛的技藝。

目錄

簡介

布貼最早是對破損的衣物上的縫補,後經巧手制出花樣補在衣服上,即成布貼,逐步演變成布貼,一個古老的的民間美術品種。長期以來,布貼深藏於民間,直到1985年才被發現。一經問世,布貼即以她獨有的藝術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

1986年首次亮相 「 湖北民間美術展覽 」 布貼是做衣服的下腳料,按照人們的意圖拼貼的而成的手工藝品,不同的用途十分廣泛,至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被稱為是 「 神奇的東方特有的藝術品 」 。

布貼,是刺繡的一種形式。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邊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成圖案,先用漿糊貼牢,再用針線沿着圖案紋樣的邊鎖繡,將其固定,並進行細部的加工而成。

實用

因其材料易得,且製作工藝比刺繡、挑花更為簡便。而深受群眾的喜愛。在各地的圩日集市上,還常有布貼製品的買賣,說明它已經發展得比較完善了,並已成為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形式。

布貼是一種實用的美術,是對日常衣物等紡織用品的裝飾和美化。常用於小孩背帶、獵裝、被面、小孩帽、花鞋等。有些地方的農村姑娘出嫁,大都隨身攜帶一個別致的「布角包」,內裝縫製嫁衣嫁妝時餘下的各種布頭。

過門後,利用時間為未出世的小寶寶縫製布貼衣物、抱裙、涎兜、鞋帽等,不用花多少錢,而且做出的東西漂亮結實耐磨。

圖案

布貼圖案的色彩豐富,大塊設色,對比強烈。常用的圖案有:牡丹、蓮花、鯉魚跳海、飛鼠、昆蟲、捲雲、

花果、鳳凰、蝴蝶等寓意吉祥、幸福之物。圖案的造型渾厚、古樸、粗獷、明快。圖案結構上下左右對稱,極富裝飾意味。

由於運用材料特點,形成它獨特的表現特點:一般以簡練的表現為主要原則,大膽的誇張、變形,大膽的省略,突出主要特徵。因此,它們的圖案性強,裝飾味濃,着重於寫意,着重於表現,着重於象徵。布貼獨特的刺繡製作方式,使它更注重整體的布局和變化,不拘泥繁瑣的細節

布貼圖案的古樸風格,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特別是製作的勞動婦女,對美的欣賞習慣,反映了他們的美學趣味。這種風格,也同樣能適應現代人民及其他國家人民的欣賞要求,它們的藝術價值是很高的,應該引起廣泛的重視。

取材

陽新布貼圖案取材於民間故事、戲曲人物、民俗風情和鄉間景物,如觀音坐蓮、鳳戲牡丹、福壽八寶、金雞鯉魚、桃榴茶蘭等。不具譜本,無須用筆,心象造型,盡隨作者的巧手拼貼而成。

意義

象徵造型是中國民間美術慣用的造型手法,陽新布貼也不例外,如用一鳳(鳳呈祥)、一魚(魚獻寶)、一梅(梅呈五福)等。那麼,利用漢語諧音寓意,則在陽新布貼中多有精到體現,一個卍字圖案(「卍」即「萬」)、一個煙袋(「袋」諧「代」)和一個銅錢裝飾成的茶壺(意在不愁吃喝)連在一起,即意在「萬代富貴」。

在構成上,這些元素不一定都按序排列,如「福壽雙全」,壽字居中,福(幅鼠)和全 (雙錢)位於兩邊,這種當中一字,左右各一物的布局顯得十分均衡對稱,其組合構成上所顯示出的匠心真是協調之致,完美之致。

發展

陽新布貼是在一塊底布上通過剪樣、拼貼、縫製、刺繡製作而成的具有淺浮雕效果的民間實用美術品(起源於陽新民間工藝美術)至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被稱為是「神奇的東方特有的藝術品」。

長期以來,陽新布貼深藏於民間,直到1985年才被發現。一經問世,陽新布貼即以她獨有的藝術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

1986年首次亮相「湖北民間美術展覽」。

1987年問鼎北京「第一屆中國藝術節」期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等中央媒體對布貼進行了高度評價。

1988年《中國文學》英文版首次將陽新布貼的專題文章和一組彩照向海外傳播。

1989年起,陽新布貼多次飄洋過海,出展前蘇聯、塞浦路斯利比亞等國家。

市場上所出售的刺繡布貼大多以可愛卡通或者是個性徽章為主,大大滿足了那些追求個性的時尚人士。刺繡布貼不僅傳承了中國布貼文化,而且也能為大多數消費者提供有創意的服飾與生活。當衣服、靠墊、床單和被套有破損或者是污點時,可以選擇一塊適合的布貼蓋之。布貼也可以用來裝飾衣服、鞋子等,甚至可以用雙面膠粘到牆上和家具上。有時候,一張小小的布貼可以為穿久了或者沒有個性的衣服添色不少,華麗轉身成為一件新衣服。

做法

鄂東南陽新一帶農村姑娘出嫁,大都隨身攜帶一個別致的「布角包」,內裝縫製嫁衣嫁妝時餘下的各種布頭。過門後,利用時間為未出世的小寶寶縫製布貼衣物、抱裙涎兜、鞋帽等,不用花多少錢,而且做出的東西漂亮結實耐磨。現在市面上出現了一種奧世奇刺繡燙貼,它是把設計好的團用針線刺繡在絲絹上,絲絹的反面是一種對人體無害的纖維熱熔膠。

種類

毛線繡 亦稱「絨繡」,是用彩色絨線在特製的網眼麻布上進行繡制的一種手工藝品。

由於絨線本身沒有反光,具有毛絨感,繡品渾厚莊重、色彩豐富、層次清晰、形象生動、風格獨特。

牛仔繡 顧名思義,就是在牛仔面料上進行繡圖工作。

延川布貼畫

它以粗布為原料,用袋裝染料直接高溫染製成各種顏色,由巧手婦女剪貼而成。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現代民間美術畫鄉」的延川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位於延安以東的黃河岸邊,受鄂爾多斯草原的影響和蒙漢民間藝術相互滲透,其民間傳統藝術具有獨特魅力。

延川人在當地傳統民間剪紙、刺繡、壁畫、布貼工藝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就地取材,採用不同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通過布縫和補花布飾手工藝,創造出畫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貼畫。

所謂布縫,就是大面積的拼貼,包括貼塊、縫合、鑲花和拼接;所謂補花,就是小面積的花飾紋樣點綴,即在一塊底布上貼、縫、鑲上有布紋樣的布片。

延川布貼畫所表現的內容,有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動物、花卉和各種吉祥圖案,追求沉着和濃烈的色彩,在大膽誇張的畫面之中開拓新意,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延川人着裝戴飾,喜歡紅、黃、藍、綠,布貼畫充分反映了當地民眾的共同心理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心靈手巧的延川人,把一塊塊不同形狀的布塊,便成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布貼畫,使之折射出當地固有的民族社會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和審美觀所賦予的光彩。

陽新布貼

陽新布貼,是農村婦女用縫衣時裁剪下來的邊角,多在黑色或深藍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貼成的各種五彩斑斕的圖案。它用於裝飾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帳沿、飄帶、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裝飾》等多家報刊竟相載文刊圖,稱陽新布貼具有「使人觸目難忘,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使用

使用提示

刺繡布貼一般面積不大,厚度在0.1厘米左右.面料適用範圍很廣,使用簡單.

使用步驟

a:先把布貼放在你想要貼的位置,有熱熔膠的一面貼着衣服(膠不能撕掉)

b:再把衣服反過來,電熨斗溫度在120-150度,從後面燙8-9秒鐘,使布貼均勻受熱即可.如果在不方便反過來的位置,也可以在布貼上面蓋塊布,從上面燙.

c;大功告成,就像自己繡上去的一樣漂亮!

d:燙上了刺繡布貼的衣服可以用洗衣機洗。如果是沒有電熨斗也可以將刺繡布貼縫在衣服上.

藝術特點

陽新布貼是在一塊底布上通過剪樣、拼貼、縫製輔以刺繡製作而成,具有淺浮雕效果的民間實用工藝品。陽新布貼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題材傳統,且具明顯的地方生活氣息。

2、色彩濃烈,顯現黑漆點金般的色彩特徵。

3、造型稚拙,體現原始野逸的質樸狀態。

4、構成浪漫,不拘時空不拘常理,組合極度自由。

5、做工精緻,輔助刺繡異常細密,且紋樣眾多。

6、體系豐富,實用物具達五系列三十餘個品種。

傳承價值

陽新布貼充分凝聚着陽新勞動婦女自成體系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也體現了陽新人民的勤儉美德。在陽新,大凡農村女孩十二、三歲便開始在母親或祖母的傳導下,用五彩的邊角布料進行拼貼。

到了出嫁時,便循着世代相傳的習俗,將做嫁衣時所剩下的各色布角,裝進一個別致的「布角包」裡帶到婆家,待到懷孕(俗稱「有喜」)以後便開始做起各式好看的布貼物,不用花多少錢,就能讓自己的小寶寶得到既實用又漂亮的衣物和貼畫玩具。

同時,在親戚朋友家有小孩做滿月、生日喜慶之時也可作為賀禮相送,。

[1]

參考文獻

  1. [1] 布貼畫傳承者張秀潔:拼剪出一個妙「布」可言的世界,中國新聞網 2020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