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是孔子(前551—前479)所提倡的「恕道」(推己及人的原則),以自己的心意推測、理解別人的心意,亦即今之所謂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其哲學基礎是「性相近」(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它是儒家處理人與人關係的重要原則,如今也被引申為反對強權政治的國際關係原則,其基本精神是仁愛、平等與寬容。
引例1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陽貨》))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環境的習染才有了差別。」)
引例2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教導可以讓我終身奉行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於他人。」)
參考文獻
-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搜狐,2017-12-14
- ↑ 漢字——中華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