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新浪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一首七言律詩,抒發了詩人內心鬱憤及前途未卜的感傷情緒。前兩聯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頸聯即景抒情,既悲且壯;尾聯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淒楚,溢於言表。

原文

韓愈〔唐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欲為 一作:本為;聖明 一作:聖朝;肯將 一作:敢將)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譯文

早晨我把一封諫書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路途遙遠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餘的生命。

回頭望長安,看到的只是浮雲隔斷的終南山,家又在哪裡?立馬藍關,積雪擁塞,連馬也踟躕不前。

我知你遠道而來應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氣瀰漫的江流邊把我的屍骨收清。

創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真身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指骨迎入宮廷供奉,並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後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韓愈隻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他於此寫下這首詩。

賞析

  韓愈一生,以闢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唐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的寫下了這首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這首詩的首聯是說,早晨我把一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里的路程。

  首聯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的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找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而且一貶就是八千里。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頷聯是說,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裡考慮衰朽之身還顧惜餘生。

  三、四句直書自己是「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剛直不阿,老而彌堅,雖遭獲嚴譴也無怨悔。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頸聯是說,陰雲籠罩着秦嶺家鄉可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馬兒不肯前行。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有一首哭女之作,題為《去歲自刑部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題驛梁》。可知他當時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這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他此時不獨傷懷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尾聯是說,我知道你遠道而來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邊把我的屍骨收清。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淒楚難言的憤激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從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的佳作。沉鬱頓挫的風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鬱,而頓挫是指其手法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盪。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借景抒情。「雲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有力。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於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鬱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於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上 。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簡析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一首七言律詩,抒發了詩人內心鬱憤及前途未卜的感傷情緒。前兩聯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頸聯即景抒情,既悲且壯;尾聯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淒楚,溢於言表。全詩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詩味濃郁,感情真切,情調鬱憤,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一說懷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稱「郡望昌黎(今遼寧義縣)」 ,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中國唐朝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並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後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