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建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嶺南建築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嶺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擁有兩千多年歷史,浩如煙海,源遠流長。嶺南建築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嶺南文化的精髓。千百年來,嶺南建築經過歷代建築匠師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了嶺南的自然資源,結合人民的生活特點,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築藝術,在中國建築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簡練、樸素、通透、淡雅的中式韻味於南國大地之上,也許只有嶺南建築才能充分詮釋。嶺南泛指我國南方五嶺以南的廣大地區,現在提及嶺南一詞,特指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三省二區,亦是當今華南區域範圍。由於嶺南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要道,因而成為西方文明與華夏文明交流的窗口。
自漢代以來,海洋給嶺南帶來商業和開放的優勢,使嶺南人逐步形成開放革新、兼容並蓄、務實求變的心理,其特點反映在建築上也是多元性的。其建築特色表現為平面靈活、形式多樣、尊重民俗、講求實效、順應自然、與園林綠化有機的結合等。 嶺南建築的發展歷程
嶺南建築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 是明清時期的書院、祠堂建築;
- 是清末民初的西大屋、竹簡屋和商業騎樓建築;
- 是西洋建築的傳入,中外建築師將中西建築融合起來;
- 是新中國成立後,中西建築技術融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嶺南建築逐漸進入現代建築的發展的階段,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嶺南派建築風格。
嶺南建築的風格
嶺南建築風格有自由、自然、明築、開朗、形式多樣之特點,若是有機會到嶺南一帶去遊玩觀賞,定會為嶺南建築所稱讚。正所謂「潤風輕撫榕枝,穿屋繞巷,掠過千年沉靜的雕窗,賞不膩嶺南建築文化的綽約風姿」。總結和歸納了一下,八大元素足以點亮 「嶺南派」建築風格的特色。
寧變勿仿 寧今勿古
嶺南建築在很多地方都引入了當時外國流行的元素作為裝飾,並使嶺南的傳統建築住的更為舒適。這種寧今勿古的精神,是嶺南建築藝術和建築成就成長的關鍵所在。這也是嶺南建築特色有別於江南地區建築的原因之一。
追求意境 力臻神似
嶺南建築追求意境,立意在先,處處體現出中國的嶺南情調和神韻。例如白天鵝賓館的標誌性建築「故鄉水」,設計者希望能為在外漂泊多年回家的遊子提供一個寄託鄉愁的載體,利用室內空間打造別具嶺南特色的標誌性建築。
因借環境 融為一體
嶺南建築重視選址立基與環境融為一體,繼承了傳統建築的精華。例如「雙溪別墅」巧妙利用自然景觀打造宛如仙境的嶺南別墅,將自然與建築融合為一體。
群體布局 組合空間
嶺南建築結合氣候特點,使建築物具備現代景園特色,在門廳、中庭、休息廊、走道、臥式之中布置園林花木,賦予環境以大自然的情趣。
清新明快 千姿百態
嶺南建築善於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特點,塑造清新明快的建築形象,同時借鑑古代亭台樓閣原型,使新建築千姿百態氣象萬千。
室內設計 豐富多彩
嶺南建築在室內設計上利用傳統手法,如;灰塑、陶塑、磚雕、木雕、洞門景窗、空花博古、貼地鋪地、彩色玻璃、鑲拼壁畫、匿名對聯等等,使室內景觀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景園文脈 推陳出新
嶺南建築最大限度地吸收、借鑑中國古園林空間手法,移植到建築與城市設計中,從而產生出鮮明的特色。
神似之路 殊途同歸
嶺南建築學派主張新建築與傳統形式風格要神似,不要形似。神似反映了一種文脈意識,對傳統精神及集體無意識的關注,對環境整體性及人性空間的尊重。
嶺南建築的特點
嶺南建築的特點,表現在功能上具有隔熱、遮陽、通風的特點。建築物頂部常做成多層斜坡頂,外立面顏色以深灰色、淺色為主,以及方形柱的運用。由於嶺南一帶氣候溫和,人們活動空間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廳等開放性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安排,形成嶺南建築裝飾空間的自由、流暢、開敞的特點。梧州的騎樓城,就有嶺南建築的特點。騎樓,一種「上樓下廊式」的臨街建築,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築形式。近年來,騎樓作為嶺南建築文化特色受到關注,廣州、海口、梧州、中山等地都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將騎樓比較集中的街區劃定為騎樓商業街,對各種騎樓建築的保護、改造和新建提出了明確規定。
嶺南建築
梧州市騎樓城中其中一條商業街梧州市騎樓外的柱子上,鑲嵌着專供洪水期間繫船用的鐵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處建築體現一處生活特色,不同的嶺南建築的不同風格,也表現了嶺南人與世無爭、融入自然的心態。嶺南建築文化,作為中國的典型建築文化之一,只有獲得更多關注和重視,才能得到深入發掘和傳承發揚下去。
嶺南建築風格特點有哪些
嶺南建築風格特點有:寧變勿仿 寧今勿古現代嶺南建築的先驅,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夏昌世教授以現代建築風格設計廣州文化公園水產館、中山醫學院和華南工學院校園中的建築群,在全國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他作品中的山醫學院醫療教學建築群還榮獲中國建築學會優秀建築創作獎。
追求意境 力臻神似廣東人在每一種藝術創作中都刻意追求嶺南特色,建築創作也一樣,追求意境,立意在先,處處體現出中國的嶺南情調和神韻。
例如白雲山莊的詩情畫意,能喚起海外遊子思鄉之情的「故鄉水」。
因借環境 融為一體嶺南建築重視選址立基,與環境融為一體,繼承了傳統建築的精華。
「白雲賓館」、「雙溪別墅」、「白天鵝」等賓館建築是其中的佼佼者。
群體布局 組合空間嶺南建築結合氣候特點,使建築物具備現代景園特色,而只在門廳、中庭、休息廊、餐廳、走道、臥室之中布置園林花木,賦予環境以大自然的情趣。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將中國園林的精神與現代建築的格調渾然一體的東方賓館庭園。
清新明快 千姿百態嶺南建築善於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特點,創造通透空間及虛靈形體,塑造清新明快的建築形象,同時借鑑古代亭台樓閣原型,使新建築千姿百態,氣象萬千。
室內設計 豐富多彩嶺南建築在室內設計上利用傳統手法,如灰塑、陶塑、磚雕、木雕、洞門景窗、空花博古、貼地鋪地、彩色玻璃、鑲拼壁畫、盆景幾架、特色家具、匾名對聯等等,使室內景觀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景園文脈 推陳出新嶺南建築最大限度地吸收、借鑑中國古園林空間手法,移植到建築與城市設計中,從而產生出鮮明的特色。
例如白雲山、越秀山、流花湖公園、蘭圃、烈士陵園、麓湖、東山湖公園等。
神似之路 殊途同歸嶺南建築學派主張新建築與傳統形式風格要神似,不要形似。
神似反映了一種文脈意識,對傳統精神及集體無意識的關注,對環境整體性及人性空間的尊重,對與世界潮流同步的強烈願望。
自古嶺南地區就以繪畫藝術為主要的文化,嶺南繪畫藝術萌芽與新石器時期。
如今嶺南建築更是建築史上最為經典的典型,聞名世界,傳承了一代又一代。[1]
嶺南的建築文化到底有怎樣的特色
騎樓是一種商住建築,騎樓這個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築形態。它的沿街部分二層以上出挑至街道紅線處,用立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態上建築騎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騎樓。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在兩廣、福建、海南,贛南有很多這樣的建築。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這種建築適應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商業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 廣州騎樓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
客家圍屋(也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客家圍龍屋)是中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見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狹義的圍屋指的是圍龍式的圍屋,而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廣義上的圍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圓形、半圓形和方形三種,此外也有橢圓形狀的。圍屋結合了中原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文化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夠見到圍龍屋的蹤跡,包括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福建省,台灣南部屏東、雲林,台中東勢等等。圍龍屋大門前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穀、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門之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向後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築起圍牆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小圍龍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條圍龍,大型圍龍屋則有四條五條甚至六條圍龍,在興寧花螺墩羅屋就有一座6圍的圍龍屋。在建築上圍屋的共同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規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組合成一個整體,裡面以廳堂、天井為中心設立幾十個或上百個生活單元,適合幾十個人、一百多人或數百人同居一屋,講究的還設有書房和練武廳,令人嘆為觀止。
陳家祠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形式美的原則,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築物巧妙地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築空間裡,前後左右,嚴謹對稱,虛實相間,極富層次,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整體。
陳家祠是中國清代宗祠建築。原稱陳氏書院。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葉以後,廣東各縣多在廣州建書院,以供同宗子弟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又是祭祖的宗祠。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家祠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建成於光緒二十年(1894),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五座三進、九堂六院,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以大門、聚賢堂和后座為中軸線,通過青雲巷、廊、廡、庭院,由大小19座建築組成建築群體,各個單體建築之間既獨立又互相聯繫。聚賢堂位於書院主體建築的中心,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梁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中進聚賢堂屋頂上的陶塑瓦脊長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廣東石灣陶塑商號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欄杆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在陳家祠各廳堂、廊、院、門、窗、欄杆、屋脊、磚牆、梁架、神龕等處,隨處可見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傳統建築裝飾以及鐵鑄工藝,琳琅滿目。陶塑工藝集中在19座廳堂屋頂上的瓦脊;磚雕以東、西倒座外牆的最具規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藝人所作;木雕除梁架與大門及聚賢堂的屏風外,后座的11座雙層透雕神龕,體型高大,有「光緒十六年」、「回瀾橋劉德昌造」、「源昌街時泰造」等題款。祠堂中的各種裝飾,豐富多彩,題材廣泛。
佛山樑園是佛山樑氏宅園的總稱,主體位於佛山市松風路先鋒古道,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是最典型的嶺南住宅園林。
始建於1796年清代嘉慶年間的梁園,是佛山樑氏家族梁藹如等叔侄四人歷時41年所營造的大規模的私家園林,它與順德清暉園、番禺餘蔭山房及東莞可園並稱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梁園總體布局以住宅、祠堂、園林三者渾然一體。種融入當地"聚族而居"習俗的造園手法,是最典型的嶺南住宅園林。宅第區不僅規模較大,而且布局整齊劃一。宅第是梁氏家族的居室,全部是三間兩廊的建築格局,這也是當時佛山民居中通用的建築式樣。梁園鼎盛時期,建築規模宏大。整個家族有200多人都在院內起居生活,由於氣候悶熱,建築密集,為了通風除濕,房屋修建得高大寬敞,地面採用了吸水性能極好的青磚。密集的房屋很容易攀爬,為了防盜,住宅的窗戶都建得很小,並且加裝鐵棍。[2]
相關視頻
瞰佛山·嶺南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