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杏兒(王明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杏兒》是中國當代作家王明書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山杏兒
端午節的粽香味瀰漫了整個小鎮。
北方鄉下稱這一天為五月旦五,這裡遠沒有南國水域飲雄黃賽龍舟的文化氣息,更不能同屈原和汩羅江的傳說相掛鈎。小時候記憶里的農村,並沒有包粽子的習俗。端午節這天,最多是同臘八節一樣,熬上一鍋濃濃的大豆米飯,就着鹹菜絲,點滴上數點兒香油,一家人圍坐在桌前開心享用,簡單極了。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莊稼主」來說,雖沒有粽香的文化內涵,卻也包含了節日的充實[快樂]]。
我第一次吃粽子時,己到了三四年級的學生時期。在城南槐河邊的親戚家,在他家院子裡那棵綴滿枝頭、散發着絲絲甜意的杏樹下,我剝開粽子的綠衣,深嗅那濃郁的粽香味。從此,每當吃粽子時,便會想起那滿樹的杏紅。
又到粽米飄香時,空氣里自然又夾雜了那股山杏的香甜味道。好友空間紛紛曬出圖片,到山裡採摘杏果早已拉開了序幕。山杏那酸酸甜甜的滋味,也早已觸動舌點上的味蕾,讓人饞涎欲滴了。
端午節的清早,忽然接到好友打來的電話,說要到西部山區來個杏園採摘,邀我隨車前往。喜出望外,我匆忙收拾,背起背包,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門,按好友相約到常山路一中門口候車。
麵包車司機是剛認識的朋友,採摘地是他好友的家鄉-----王家莊。因縣域有兩個王家莊,在我的追問下,司機說是山里王家莊。這讓我想起上中學時大家常常揶揄王家莊同學的那段笑話。
俗話說高山出俊鳥,王家莊地處大山之間,村裡的姑娘出落得個個俊俏,總是會引起鄰村小伙們的覬覦。一日,鄰村一小伙路過王家莊,見一隊挑水的姑娘從面前經過,看着一個個婀娜的身姿,他情不自禁地吟道:「山里王家莊,出些好姑娘,有心領一個,回家做新娘」。不想被一路邊鋤地的老漢聽到,老者手持鋤頭,攔下這個小伙厲聲喝道:「你說什麼?在王家莊地面還敢糟踐我們,你是找挨打啊!」小伙一見哪敢吃這眼前虧,指着坡下的一片紅透的高粱,對老者莞爾一笑說道;「老伯你聽錯了,我哪敢作踐咱村啊,我是說「山里王家莊,長些好高粱,有心量二斗,回家打饑荒」。
一段笑話引得一車人開懷大笑,不覺,車過前仙牌坊,左拐右拐,司機將車停在了王家莊村口。一個電話打過去,陰差陽錯,杏園主人竟開車到縣城賣杏去了。他讓我們直接上山,說山上有家人接待。我們幾個人索性棄車走小路上山,車子在我們身後,沿簡易的田間水泥路,走「之」穿「入」字,忽高忽下地奔入杏園。
此時的杏園,已遠不是芳菲三月,那滿園關不住的春色早已褪去,倒是「出牆」的粉蕊杏花俱已演化成了壓枝的串串紅杏。鳥聲婉轉,杏香撲面,唯有那熟透了掉在地上的紅杏讓人看了有些惋惜。「哈哈哈-----」一串爽朗的笑聲把我們的視線全都吸引了過去。見我們到來,女主人從杏園深處走過來,熱情地跟我們打着招呼。
女主人說接到男人電話,要她好生接待城裡來的朋友。女主人看上去五十多歲,圓盤臉,杏眼柳眉。說話乾淨利落,仍保持着七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江水英」頭。雖衣着簡樸,但不失女人風韻,一看就是一個有文化幹練的女人。通過言談,果不其然,她竟是我的學友。那年從元中我畢業她入學,盤點年齡,我長她兩歲,還算得上是「邦擦子」同學呢。關係一下子拉近了一大截,她的話題也更加多了起來。從畢業後一干就是十六年的民辦教師,到養殖創業、結婚生子,再到後來的承包荒山栽種果樹-------她津津樂道,侃侃而談,邊說邊把從樹上摘下的杏果放入我手中張開的口袋裡。
杏樹下我們邊摘邊走,不停地變換着樹木。每換一個品種,她都會為我作一詳盡的介紹。「你嘗嘗,這個叫金星,果肉橘紅,酸甜可口」。「你看這棵,它叫紅荷包,吃起來酸甜可口,還有香氣呢」。我走近一棵掛滿殷紅果實的杏樹,用手機湊近拍着照。她從樹上摘下一顆,遞到我手上,她的介紹讓我知道,這種個頭小且晚熟的是山杏,也就是沒有被嫁接改良過野山杏。咬一口除了那一絲淡淡的甜味全是酸澀。她被我的囧態逗得掩面大笑,說等到七月你再嘗嘗,好吃得勝過任何一個品種。
我打內心裡佩服眼前這位學友,在我的恭維中,她不無得意地說道:「不沾了,老了,什麼也幹不了了」。她說那些年這二畝多地,那年也收一萬多元。這兩年在市裡帶孫子,基本上放棄了杏園的管理,只是眼下「杏收」季節,回來幫幫忙。談笑間,好友們的大包小包都鼓得像蛤蟆肚子,我手中的包也盛得滿滿當當。大家還意猶未盡,不願罷手。
杏園女主人指着東邊那個山頭說,這片杏園是西垴,那塊是東垴,種的全是石榴,等到中秋節時歡迎再來採摘石榴。我們要了她的手機號碼,我說聯繫人記上誰呢,正在女主人遲疑的片刻,冷不丁有好友喊道:「山杏兒」!女主人帶着幾分羞澀地應和着:「對,山杏兒」!
一絲微風吹過,回眸杏園,似曾看到芳菲三月杏花雲霞的畫面。在那繁花叢中,我看到了「山杏兒」那張緋紅的臉-------[1]
作者簡介
王明書,河北省元氏縣,河北省民俗協會會員,河北詩詞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