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中 王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中
圖片來自大眾網

山中是一首五言絕句。此詩描繪了秋末冬初時節的山中好景,由鋪滿白石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其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詩人的悲己思鄉之情。

原文

王維〔唐代〕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

荊溪潺湲流過露出磷磷白石,天氣變得寒冷紅葉也變得稀稀落落。

山間小路上本來沒有下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仿佛要潤濕人的衣裳。

賞析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荊溪白石出」主要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滻水,源出陝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裡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天寒紅葉稀」主要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裡那裡點綴着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裡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主要寫初冬時節山中全貌。本應是蕭瑟枯寂的冬季,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儘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複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雲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複的。

  這幅由小溪、白石、鮮艷的紅葉、山間小路、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沒有一絲一毫的蕭瑟枯寂。全詩意境空濛,如夢如幻,寫法從一般見特殊,達到新穎獨特的效果,詩風清新明快。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不詳,只能判斷其寫於初冬時節,為作者山行時有感而作。

簡析

  《山中》是一首五言絕句。此詩描繪了秋末冬初時節的山中好景,由鋪滿白石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其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詩人的悲己思鄉之情。全詩清新明快,意境空濛,如夢如幻,從一般景象中攝取特殊之處,達到新穎獨絕的藝術效果。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