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尿生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尿生成指腎小球毛細血管網內的血漿成分向腎小囊腔濾過。濾過的動力是腎小球的有效濾過壓,濾過的結構基礎是濾過膜,由腎小球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基膜和腎小囊髒層上皮細胞(又稱足細胞)構成。人的濾過膜厚約325納米(nm),其中內皮細胞和足細胞層各厚約40納米。內皮細胞上有分布規整的窗孔,孔徑50~100納米,窗孔總面積占毛細血管總面積的5~10%,而肌肉毛細血管窗孔總面積占毛細血管總面積的0.2%,故前者的通透性比後者大100倍或更多。基膜是由水合凝膠組成的微纖維網,網孔隙4~8納米,伸展性較大。足細胞是有突起的細胞,從胞體伸出初級突起,再由後者伸出次級突起,與相鄰足細胞的突起形成指狀交叉,突起間的裂隙稱裂孔,孔徑25納米,上覆有一層薄膜稱裂隙膜,是物質濾過的最後一道屏障。濾過膜的結構像多層篩,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又構成濾過膜的機械屏障,限制大分子物質通過。[1]

過程

(一)腎小球濾過

是指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分、無機離子和小分子溶質通過濾過膜濾入腎小囊形成腎小球濾液(原尿)的過程。濾液除含極少量蛋白質外,其餘各種成分的濃度、滲透壓和酸鹼度都與血漿接近。而血細胞和大分子血漿蛋白不能濾入腎小囊囊腔,仍存留於血液中。

(二)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當原尿流經腎小管和集合管時,其中的水分和各種溶質全部或部分地透過小管上皮細胞,重新進入周圍毛細血管血液中去的過程。由於腎小管各段和集合管的結構各有特點,故重吸收的能力差異很大。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強,原尿中的各種營養物質幾乎全部在近端小管被吸收。此外,原尿中大部分水和電解質及部分尿素、尿酸等,也在該段被重吸收。

(三)腎小管和集合管分泌與排泄

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將代謝產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質排入小管液中的過程稱分泌與排泄過程。主要包括泌H+、泌K+、泌NH3.還可將血漿中的其他物質如肌酐、對氨基馬尿酸等排入管腔。此外,進入體內的某些物質,如青黴素酚紅等,也主要通過腎小管排泄。以上這些物質的排泄大多在近端小管進行。[2]

簡介

尿生成基本過程包括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腎小管和集合管分泌與排泄三個基本步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