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尼采評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全書以時間為線索,對尼采自出生到去世的整個生命過程進行了細緻而又精準的描寫。本書所依據的大多為第一手資料,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是一本較為權威的尼采傳記,向我們展現出了一個聽從內心召喚的真正思想者特立獨行的一生。

作者簡介

張典,湖北天門人,現為蘇州科技大學中文系教師,先後在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獲得文藝學碩士、博士學位,曾供職於江蘇社科院,後入復旦大學哲學院師從張汝倫教授;曾在牛津大學哲學系做過訪問學者,出版過《尼采和主體性哲學》(思想與文化研究叢書)。

書評

多年失蹤不見的張典終於浮出水面了,並給我寄來了他的又一部新著,並囑我作序,感慨之餘,欣然命筆。

  1998年是博士生擴招的年份,那一年招生期間,我正在外面出差,是許志英先生幫我錄取的五名清一色的男生,出差回寧後,突然接到武漢大學文學院負責人的電話,說他們的碩士生張典並不十分優秀,沒想到南京大學會錄取他,雖然都是老朋友,我還是不太客氣地回答:我們是按分數錄取,你們認為沒有培養前途的學生,說不定我們能夠幫他上一個學術台階。從此,我就不斷地敲打張典:你能衝出去就是一條龍,沖不出去就是一條蟲。何去何從,今後的道路由你自己選擇。

  說實話,在我的二十四屆博士生當中,張典是一個罕見的學習狂,沒有什麼嗜好,除了吃飯睡覺,偶爾醉酒外,他整天都是在讀書,讀書之多,恐他人無出其右。他們那兩屆中有四人都迷戀哲學,整天在宿舍里討論哲學問題,而最終走向哲學深處者卻只有張典一人。所以,他又在2008年8月至2011年6月去了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攻讀了哲學博士後。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又去了牛津大學哲學系做訪問學者。

  也許是因為他的本科學的是橋樑工程專業,工科生的思維特別明顯,做學問也是一根筋,似乎要把世界上的書都讀完了才能動筆寫文章,這種嚴謹的態度固然是十分可愛的,但是到了極致,也就讓人無語了。在讀博的後兩年裡,我讓他趕緊練筆,不可光讀不寫,述而不作,他總是說正在醞釀,但是醞釀到畢業,動靜也不大,我甚至用「龍」和「蟲」的選擇來威脅他,讓他不要辜負了南京大學對他的厚愛,但是,最終還是見效不大,他那時還沉醉在黑格爾的哲學迷宮之中不可自拔呢。

  畢業以後,他分配在江蘇社科院工作,時常來我家匯報工作和生活狀況,問及學術進展,他說他正在鑽研德語,為的是讀黑格爾的原版全集,因為他已經購得了德文版的幾十卷《黑格爾全集》,我說,你邊讀邊寫吧,哪怕是讀書札記也行。但他還是沉湎於他的哲學王國之中,幾年都沒有重磅的文章和著作出來,我十分着急,幾近發怒,大有恨鐵不成鋼之憾,然期望值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張典在2008年就突然消失了,接連輾轉了幾個單位,問及熟悉他的人,都不太了解他的近況。偶爾看到他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心中稍感慰藉,直至有一日與他的同學談起了他的學術成果,才知道他在哲學界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席領地,著述開始豐盈起來了,我心中便竊喜不已。

  我不知道他是何時喜歡上的尼采,上個世紀80年代,我也迷戀過尼采,對他的悲劇觀、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和強力意志反覆揣摩和不斷擊節,《悲劇的誕生》和周國平的《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成為我的枕邊書。當我對尼采的熱度伴着年齡的增長隨風而去時,竟不知道張典卻也對老尼如此激賞,這本總計二十一章80萬字的煌煌巨著《尼采評傳》,就是他刻苦鑽研的成果,有此書在握,我們基本上可以清晰地找到那條走進尼采哲學小路的門徑,豐富的資料和詳細的評說,還有那不乏生動的語言,讓我為張典脫帽致敬,我終於看到了向哲學彼岸游去的身影。

  其實,寫這本書並不輕巧,二十世紀有過多少大師級的學者有過論述,尤其是1980年代周國平先生的譯著和著述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影響,再深入研究下去,張典付出的辛勞是可想而知的。讀原版德文書籍,倘若只是讀一般的讀物,應該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閱讀和闡釋灰色的理論著述,尤其是艱澀的哲學著作,其中涉及到大量的理論術語和哲學命題,卻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翻譯與闡釋,他參照了幾十本德文和英文的資料,加以總結和甄別,以求達到還原一個真實的尼采,給中國學界一個完整的、且沒有過多變形的尼采哲學原貌展示。也幸虧他多年來刻苦學習了第二外語的德語,幫助他順利地理解和闡釋了一個真實的費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用張典的話來說:他參照了「幾十本英文的尼采研究與翻譯著作。關於尼采生活實錄的文獻來源,除了上面提到的書籍之外,我主要還參考了尼采自己的德文書信、日記、筆記及發表的作品。尼采很早就開始以不同的傳記形式描摹自己的生活,這為了解尼采的生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這本書對尼采生平的介紹部分只能算作一個較為詳細的文獻匯編,嚴格來說不能算尼采的傳記,我並沒有對這些文獻進行文學意義上的加工,儘管有自己的一些解釋,這些解釋不僅借鑑德里達與羅蒂文本互文的解釋方式,更多偏向一種符合論的自然主義解釋模式。筆者的基本信念是,還原一個真實的尼采還是有希望的;這樣在理解尼采生平時主要走一條綜合基礎主義與融貫論的中間道路:一方面,筆者認為,尼采人格與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是由他生活於其中的歷史語境決定的,這種歷史語境和尼采的生活經歷是客觀的,原則上可以獲得證實;另一方面,對這種歷史語境與尼采生活經歷的解釋是主觀的,但這種主觀解釋不是任意的,儘管主觀解釋是不充分的,完全充分有效的解釋也是不可能的,但這些解釋可以不斷獲得進一步校正。另外,對尼采生平文獻的理解也存在歌德提出的詩與真的關係問題,完全不受主觀影響的真實是不存在的,事實於是都帶有詩意的元素,筆者注重的是在真實的詩意與歪曲事實之間作出區分;受到主客觀情況的影響,尼采的生平文獻都可能存在一些失真情況,通過現有不同文獻的相互比照,應該能比較準確還原尼采生活的真實軌跡。總體而言,我對尼采生活的記載與解釋還是比較粗略的,做這些工作主要希望為理解尼采的思想與作品提供一些幫助。」雖然張典自己比較謙虛,對已經做出的尼采哲學命題的闡釋,讓我們洞見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尼采形象,可是,「筆者注重的是在真實的詩意與歪曲事實之間作出區分」是一個學者學問價值取向中最寶貴的精神所在,大約也應該是黑格爾哲學的最核心的理念吧。

  從這本巨著來看,我為自己在學術上的某些草率敷衍行為而羞愧,張典這二十年磨劍的功夫並沒有白費,他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人:史料的蒐集不到窮盡誓不休的執着,讓他在全局的把控上占了先機;多年思考的結晶而形成的深厚基礎,又讓他獲得了學術上伸展的巨大空間;博覽群書的視野,又使其具備了大家的氣質和學養。所有這些讓我窺見到了張典未來的一線曙光。

  他究竟是「龍」還是「蟲」?也許再過十年或二十年,歷史必將做出公正的回答!是「龍」還是「蟲」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