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史·魏仁浦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史·魏仁浦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魏仁浦字道濟,衛州汲人。幼孤貧,母為假黃縑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嘆曰為人子不克供養乃使慈母求貸以衣我我能安乎辭母詣洛陽濟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貴達不復渡此 晉末,隸樞密院為小史,任職端謹,儕輩不能及。契丹入中原,仁浦隨眾北遷。魏帥杜重威素知仁浦,欲留補牙職。仁浦以重威降將,不願事之,遂遁去。漢祖起太原,次鞏縣,仁浦迎謁道左,即補舊職。乾祐末,漢隱帝密詔澶帥李洪義殺騎將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義知事不濟,與殷謀,遣副使陳光穗齎詔示周祖。周祖懼,召仁浦入計,且示以詔。仁浦曰:「侍中握強兵臨重鎮,有功朝廷,君上信讒,雖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

今詔始下,外無知者,莫若易詔以盡誅將士為名,激其怒心,可自免。」周祖納其言,易詔書以示諸將。眾懼且怒,遂長驅渡河。及即位,以仁浦為樞密副承旨。周祖嘗問仁浦諸州屯兵之數及將校名氏,令檢薄視之。仁浦曰:「臣能記之。」遂手疏於紙,校薄無差,周祖尤倚重焉。世宗即位,欲命仁浦為相,議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決意用之。宋初,進位右僕射。開寶二年春宴,太祖密謂仁浦曰:「朕欲親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達,惟陛下慎之。」從征太原,中途遇疾。還,至梁侯驛卒,年五十九,贈侍中。仁浦性寬厚,務以德報怨。漢隱帝寵作坊使賈延徽,延徽欲並其第,屢譖仁浦,幾至不測。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謝曰:「因兵戈以報怨,不忍為也。」力保全之。當時稱其長者。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教之,全活者眾。(選自《宋史·魏仁浦傳》,有刪改)

譯文

魏仁浦字道濟,衛州汲縣人。幼年喪父而家貧,他的母親借黃縑為他做夏衣,當時仁浦十三歲,感嘆說:「作為人子不能夠供養母親,卻讓慈母求人借貸來給我做衣服穿,我能安心嗎。」告別母親前往洛陽,過黃河時把衣服沉入河水,發誓說:「如不能富貴顯達,不再渡過此河。」晉末,在樞密院做一名小史,任職正直謹慎,一同做事的人都比不上他。契丹進入中原,仁浦隨眾北遷。魏帥杜重威一向知道仁浦,想留他補任低級職務。仁浦因為重威是降將,不願侍奉他,就逃走了。漢祖在太原起兵,駐紮鞏縣時,仁浦在道旁迎接,漢祖當即授予他原職。乾祐末年,漢隱帝秘密命令澶州元帥李洪義殺掉騎將王殷,命令郭崇殺害周太祖。李洪義知道事情不能成功,與王殷商量,派遣副使陳光穗攜帶詔書給周太祖看。周太祖很害怕,召仁浦入府謀劃,並且把詔書給他看。仁浦說:「侍中您掌握着強大的軍隊和重要藩鎮,對朝廷有功,君上聽信讒言,即使想要表明心跡,又怎能做到呢。

現在詔書剛剛發下,外面沒有人知道,不如按照將殺掉全部將士的說法修改詔書內容,激起將士的憤怒之心,(這樣)就能免去自己的災禍。」周太祖採納了他的意見,改動詔書給諸將看。大家又害怕又憤怒,於是長驅渡過黃河。到周太祖即位,任命仁浦為樞密副承旨。周太祖曾問仁浦各州屯兵的數量和將校姓名,命令翻閱名冊來查看。仁浦說:「臣記得。」於是提筆在紙上寫成奏疏,核對名冊沒有一點差錯,周太祖特別倚重他。世宗即位,想要任命仁浦為宰相,議者認為他不是科第出身,世宗堅決用他。宋初,提升官位為右僕射。開寶二年春天宴會,太祖悄悄對仁浦說:「我想親自出征太原,怎麼樣?」仁浦說:「欲速則不達,望陛下慎重。」仁浦跟從出征太原,中途患病。返回途中到梁侯驛去世,享年五十九歲,贈侍中。仁浦性情寬容仁厚,一味以德報怨。漢隱帝寵信作坊使賈延徽,延徽想吞併仁浦的宅第,多次誣陷他,仁浦差點兒遭到不測。等到周太祖進入汴京,有人擒住延徽交給仁浦,仁浦推辭說:「趁戰亂報私怨,不忍心這樣做啊。」努力保全了延徽。當時輿論稱讚他是長者。世宗朝有觸犯皇上定了死罪的近侍,仁浦努力挽救他們,使很多人活了下來。[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