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氣象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下第一氣象站 陳金水「天下第一氣象站」建立者之一。
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中央決定選調一批氣象人員進藏工作。[1]
剛從北京氣象學校畢業的陳金水,響應黨中央號召,立下了「到艱苦的西藏去,保證服從分配」的錚錚誓言。
從此,他先後三次進藏,踏上了為西藏氣象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人生徵程。
地理位置
「天下第一氣象站」位於西藏安多縣,安多縣地處西藏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脈南北兩側,是西藏地區的北大門。也被稱為「三多城」——多風、多雪、多冷。該氣象站所處地區年平均氣溫﹣3°C,一年中有二百多天是8級以上的大風天氣,自然環境十分惡劣,不僅高山灌木不能生長,對人類的生命來說也是禁區,工作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2]
缺氧氣,不缺志氣
1965年9月,陳金水被組織派到了那曲地區(今那曲市)安多縣建設當地的氣象事業。
安多縣城所在地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是青藏公路沿線海拔最高的縣城,這時的安多已是一派北風呼嘯、白雪皚皚的隆冬景象。
陳金水克服高寒缺氧,在一片荒無人煙的山坡上,和同事們在海拔4802米的地方,搭起了兩頂帳篷,安營紮寨。從此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之路。兩頂帳篷是當時被稱為「天下第一氣象站」— 安多氣象站的雛形。
站在世界最高處的挑戰
氣象站所位在,海拔4802米的山坡上,全年被白雪覆蓋,最高平均溫度也只有0攝氏度左右,最低溫度達零下27攝氏度。為了禦寒,陳金水在帳篷里挖了地窖。由於地窖太潮濕,每天早上起來,被子常常會被凍在地窖的牆面上,用力一拉,被子就爛了。
無論是飛沙走石的沙塵暴天氣,還是風雪漫捲的暴風雪天氣,作為氣象站的觀測員必須一日4次準時無誤地觀測和記錄著每一個氣象數據:風向、風力、風量、氣溫、地溫、氣壓、蒸發量一天要記錄上百個氣象數據。
遇上狂風暴雨,一般人們總是往屋裡躲,可是陳金水卻從屋裡走出來,衝進觀測場。硬是頂著迎面撲來的狂風,爬上10米高的風向桿,修復了儀器,保證了觀測照常進行。
遇到塵暴,狂風捲著沙石劈頭蓋臉打來,仍然貓著腰衝進觀測場。每換下一張儀器中的記錄紙,就得趕緊放進懷裡,慢一點的就會被大風刮跑。每秒40米的風速對他們已是習以為常,大風吹得睜不開眼,只能背著風,蹲在地上,用一隻手按住觀測簿,另一隻手記錄著氣溫、風力……,陳金水就是這樣用他的奉獻和敬業精神,準確無誤地觀測和記錄著「地球第三極」的風起雲湧、雨雪陰晴,傳送出青藏高原上的氣象實測數據。
「最孤獨的氣象站觀測員」
此後,他用七八年的時間,一個人搬石頭、撿木材、挖地基,終於蓋上了簡易的房子。他還在房子周圍開墾了一塊荒地,試種了一些蔬菜。但是由於氣溫太低,蔬菜成活率不高,更多的時候陳金水只能吃霉豆腐和鹹菜。
艱苦的環境極大地考驗著陳金水生理和心理極限。他孤身一人在氣候惡劣的山坡上,常常會胸悶、氣急、頭暈、失眠,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危險。對於那時的他,按時入眠是一種奢望,烤火取暖是一種奢望,吃上新鮮蔬菜也是一種奢望,與人交談更是一種奢望。
「百班無錯情」的記錄
在這樣嚴寒、缺氧、孤獨的極端惡劣條件下,陳金水獨自一人在當時世界海拔最高的「天下第一氣象站」安多氣象站連續值了188個班,每班晝夜觀測4次,記錄數據數萬個,創立了「百班無錯情」的記錄,成為西藏首個獲得「百班無錯情」稱號的氣象觀測員。 陳金水先後在藏工作33年,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高原氣象事業,填補了中國氣象工作在高海拔地區的多項科研空白。
使變幻的風雲,可預測、可預報
人們常説,天有不測風雲。70年氣象事業的發展,正逐步使變幻的風雲可預測可預報。
作為10餘萬名氣象職工的傑出代表,陳金水、陸其峰、孫立老中青三代人結合自身經歷講述了這蕩氣迴腸的70年奮鬥史。
從無到有,建起「天下第一氣象站」如今86歲的陳金水,生長在南方水鄉,但從22歲到61歲一直在西藏雪域高原跋涉。在藏北的安多,他們創建了全球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氣象站,填補了世界氣象史上的空白。
「我這一輩子,就像個'守門人',安多是西藏的北大門,昌都是西藏的東大門。」陳金水聲音洪亮地說,「我這一輩子,也像塊'石頭',是生命禁區氣象工作的鋪路石,自我生命質量檢驗的試金石。 [3]
榮譽與獲獎
「模範氣象工作者」
「黨的好幹部」
「特等勞動模範」
「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