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塞下曲六首·其一是一首五言邊塞詩。此詩首兩句點明地點、環境;三、四句描寫戰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鬥,晚上抱着馬鞍睡覺的情景;五、六句緊承前意,繼寫軍旅生活的緊張;末兩句是說,將士們但願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足以振起全篇。
原文
李白〔唐代〕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譯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紛飛,只有凜冽的寒風,根本看不見盛放的鮮花。
聽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鄉已是春色滿園,而在這裡,還未曾見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鬥,晚上枕着馬鞍睡覺。
但願帶上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
創作背景
《塞下曲》這組詩當作於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載)。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長安,此時供奉翰林,胸中正懷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本首詩即是組詩的第一首。
簡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是一首五言邊塞詩。此詩首兩句點明地點、環境;三、四句描寫戰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鬥,晚上抱着馬鞍睡覺的情景;五、六句緊承前意,繼寫軍旅生活的緊張;末兩句是說,將士們但願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足以振起全篇。全詩內容豐富,意境渾成,豪氣充溢,既描繪了守邊將士在沙場上征戰的艱苦生活,歌頌他們忠心報國的英勇精神,同時也展現出盛唐的精神風貌。
賞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淨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緻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
「無花」二字雙關不見花開之意,這層意思緊啟第三句「笛中聞折柳」。「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這句表面看是寫遍地聞笛,實際話外有音,意謂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於「笛中聞」。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徵,「無花」兼無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脈貫通,一氣直下,措語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詩之開篇,前人未具此格。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這兩句是說,戰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鬥,晚上卻是抱着馬鞍睡覺。
五、六句緊承前意,既寫軍旅生活的緊張。古代行軍鳴金擊鼓,以整齊步伐,節制進退。寫出「金鼓」,則烘托出緊張氣氛,軍紀嚴肅可知。只言「曉戰」,則整日之行軍、戰鬥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馬鞍打盹兒,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本來,宵眠枕玉鞍也許更符合軍中的生活習慣,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緊張狀態尤為突出,似乎一當報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此兩句則就一「曉」一「宵」寫來,並不鋪敘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強。全篇只此兩句作對仗,嚴正的形式與嚴肅的內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末兩句是說,但願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以上六句全寫邊疆生活的艱苦,若有怨思,末兩句卻急作轉語,音情突變。這裡用了西漢傅介子的故事。由於樓蘭(西域國名)王貪財,屢遮殺前往西域的漢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此詩末兩句藉此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願」字與「直為」,語氣斬釘截鐵,慨當以慷,足以振起全篇。這是此詩點睛結穴之處。
本詩的結尾雄壯有力,與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開的。沒有那樣一個艱苦的背景,則不足以顯示如此卓絕的精神。此詩所以極蒼涼而極雄壯,意境渾成,是因為有了前六句的鋪墊。如果一開口就豪言壯語,轉覺無力。這寫法與「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語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詩不但篇法獨造,對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別調佳作。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