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雨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 從初稿到成片,從東京到巴黎,從分鏡到現場 | 是枝裕和的跨文化創作手記
★ 從零到一再到無限!一個電影人的修行
★ 影史傳奇女演員 凱瑟琳·德納芙 × 三大國際電影節大滿貫影后 朱麗葉·比諾什 × 「愛在」三部曲男主角 伊桑·霍克——由是枝裕和實現的首度同框!
★「導演,您莫非……想成為超級賽亞人啊?!」
★「我從沒見過電影和人生像這樣呈現命運般的交匯……我在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陪着導演奔跑,然而匆忙回顧後浮現在眼前的景象,則是電影時刻像朋友那樣伴隨着導演,守護他,向他發問,拯救他,的的確確在他身旁陪跑。」——《真相》製片人 福間美由紀
★ 特別收錄60餘幅珍貴照片+近30張導演手稿
★ 隨書附贈是枝裕和印簽手繪書籤
本書以是枝裕和執導的日法合拍片《真相》為例,通過拍攝日記、親筆信、特約稿、主創對談、手繪分鏡、採風隨拍、花絮特寫、劇照等多元素材,立體呈現了一部跨文化作品從零到一再到無限的誕生全貌。遴選演員、組織團隊、打磨劇本、設計鏡頭、協調不同表演路線、營造整體美學空間、搭建敘事中的敘事——作品與創作者的人生進而形成互文。電影是動態的影像,拍電影則是實踐的藝術。現場無數幀日常連綴而成的聲畫光影,我們稱之為銀幕外獨一無二的作品。
《真相》在虛構故事與非虛構現場的交錯之間,描繪了一個演員家庭的寥寥幾日。真實與謊言,記憶與時間,電影與表演,缺席與在場,逝去的與被留下的……是枝裕和潛心研究半生的主題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呈現。當他將自己所親歷的用文字和影像記載下來、傳遞到讀者手裡時,這一切便又獲得了嶄新的生命。
作者簡介
電影導演。1962年生於東京都。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後進入TV MAN UNION,主要執導紀實類節目。1995年憑《幻之光》作為電影導演出道。2013年,《如父如子》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2016年,獲第八屆伊丹十三獎。2018年,《小偷家族》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書評
英語法語片名都含有「真相」「真實」的雙重語義,是枝裕和也着意討論如何呈現「真實」的表演。
製片人不想用美國(非歐盟)演員,試圖說服導演女婿也可以安排成英國人,回曰「如果是住在英國,女主不就很難嘲笑女兒了嗎?」,哈哈哈辱了! 辱了!
「想要有少女迷失在動物園裡般的熱鬧感,像是那塊空間受到祝福」,哇,但講真,對這片子的配樂可以說毫無印象。
沒想到導演本人還挺看重女婿角色,而且特別希望伊桑霍克出演,我以為只是「碰巧有時間」的「友情出演」呢。而那場喝醉的重頭戲,竟然是第n稿後才加進去,倒是原劇本中他的戲份,貌似刪了不少啊。伊桑本人也會為了更好的塑造角色主動要求減台詞,還特別友善,會帶小孩,是枝裕和筆下和他的互動比簡直比和兩位女主都多。
令大導演不自覺就成了小迷弟的非凡魅力,「中午前不能工作」,日常遲到,非常難搞的凱瑟琳活脫兒就是法比安真身嘛,xx看完劇本就建議是枝裕和聯繫個律師,哈哈哈,有過多次合作經驗的歐容說「別看凱瑟琳那樣,她其實是個非常為作品奉獻的演員」,也是很迷呢哈哈哈。只有「母女關係」這部分「完全不像」凱瑟琳本人吧,其它簡直人戲不分,甚至凱瑟琳主動貢獻了自己的中間名做女主名字,(難道前一天的摔倒是因為自己在家排演?)。一句話一個觸摸就讓曼儂一秒入戲,凱瑟琳德納芙真是有「魔力」啊!
「她既沒有被害意識,也沒有加害意識. 凱瑟琳認為男人和女人之間是五五波的攻防戰」,是呢,因為視男女為平等的兩性,說出「固執或笨拙的調情不是犯罪,對女人獻殷勤也不等於大男子主義的侵犯」的大女人獨白,反而會被痛批,現在這世界就這麼弔詭。
原來「我是為你才接那個角色的」也是善意的謊言「戲假情真」啊!沒看出來~。以及「他做情人比做演員更稱職」,其實是母女倆在討論男人床事,哈哈哈是導演改了台詞還是字幕組給和諧了?
是枝裕和做錯了一件事!真應該讓電影中的法比安如凱瑟琳日常般旁若無人不管不顧(哪怕封閉車廂內還有小孩子)的吞雲吐霧呢。
譯得不好(男男女女說話都用「喔」作結,啥玩意啊),排版也很糟,沒讀日本製片人寫的那篇。
是枝裕和特別介意「在一個空間中,從這頭走到那頭,台詞正好說完」,為啥啊,不理解為什麼糾結這一點,感覺還挺執念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