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臺大物理文物廳 |
---|
|
臺大物理文物廳位於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椰林大道上的二號館(原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理化學教室校舍,為臺大物理系舊館),是臺大博物館群的其中一個展覽館,由臺大物理系負責日常維運,2005年正式成立。
歷史
臺大物理文物廳所在位置,原先為物理系原子核實驗室。
臺北帝國大學時期,當時的物理學講座教授荒勝文策,追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領導木村毅一與植村吉明等人建造考克饒夫-瓦爾頓加速器,於1934年7月25日成功做出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為亞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成功實驗。
1947年,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主任戴運軌與留任的荒勝團隊成員太田賴常(帝大助理教授)一同帶領剛從台大電機系畢業的許雲基,以及三位技師許玉釧、周木春、林松雲,籌設重建加速器。戴運軌與蔣中正的同鄉關係,讓重建原子核實驗室能夠順利進行。1948年5月13日,再度成功做出人工撞擊鋰原子核實驗。
日後原子核實驗室由許雲基接手管理,隨後原子核研究室研究如何製造重水,生產重氫及中子源,從事人工放射性和其他核反應實驗。另發展碳十四年代定年技術,協助地質系、人類系之研究。1985年許雲基教授退休,加速器遭到拆解。技師們將之分藏各處近二十年。
2005年6月22日,臺大校長陳維昭主持台灣早期核物理紀錄片四方合作簽約儀式,在其他三方代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副館長陳訓祥、遠流出版社總經理李傳理、臺大物理系暨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張慶瑞-見證下,宣佈將重建原子核實驗室。
2005年11月21日,臺大校慶時,臺大物理文物廳正式成立。
2006年10月16日,記錄原子核實驗室加速器建造過程以及重建過程的科學史紀錄片《衝破原子核》在台大首映。
展覽項目
營運資訊
週二至週日9:00~16:3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