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菩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四大菩薩 免費編輯 添加義項名 B 添加義項 ? 所屬類別 : 宗教學 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稱之為"法王子",這個語詞的音譯為"究摩羅浮多",意譯又稱為"童真"。文殊菩薩代表聰明智慧,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應化道場為山西五台山。也叫大智菩薩。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等名。以大悲顯現、拔除一切有情苦難為本願,循聲救苦,不稍停息。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應化道場為浙江普陀山。也叫大悲菩薩。普賢菩薩代表菩薩行願,普賢菩薩又稱三曼多跋陀羅,意思是具足無量行願,示現於一切諸佛剎土。普賢菩薩應化道場為四川峨眉山。也叫大行菩薩。地藏菩薩發大願的象徵,地藏菩薩又稱地藏王菩薩。因悲願持重"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稱之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應化道場為安徽九華山。也叫大願菩薩。
5
本詞條 有內容無目錄, 歡迎各位 編輯詞條,額外獲取5個金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四大菩薩
外文名稱 bodhi-sattva
別名 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
地位
佛位的繼承人
含義 智 悲 行 願
道場 金五台 銀普陀 銅峨眉 鐵九華
目錄 1四大菩薩簡介 2四大菩薩道場 3四大菩薩本願 4四大菩薩坐騎 5文殊菩薩 6觀音菩薩 7普賢菩薩 8地藏菩薩 摺疊編輯本段四大菩薩簡介 菩薩是古代印度語的譯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發大心愿的人。
菩薩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
菩薩的主要職責是協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傳播佛法,普渡眾生。而菩薩最終修行成佛的。菩薩都是立下宏願,為了解救眾生的苦難,以自我奉獻的精神而留住人間,並且以種種不同的化身來到民眾中間,隨時隨地解救危難,所以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植於民心,使人倍感親切可敬。
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征,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表願力。
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就了四大名山道埸,山西五台山的文殊道場,浙江普陀山的觀音道場,四川峨嵋山的普賢道場和安徽九華山的地藏道場地,故稱為 "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從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
摺疊編輯本段四大菩薩道場 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菩提意為覺悟,
薩埵意為有情。四大菩薩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也於十方國土弘揚佛法,令無數眾生同登快樂彼岸。
道場是佛教術語,指佛祖或菩薩顯靈說法的場所。中國佛教除敬奉西方佛祖如來之外,還特別敬奉他的四個東來使者,也就是四大菩薩。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土的信徒從眾多的菩薩中選出三位,組成"三大菩薩",又稱"三大士",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後來又加上了地藏菩薩,變成"四大士"。文殊代表大智,普賢代表大行,觀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願。中國的信徒們為他們建立了各自的道場,又稱為中國四大佛山。故有"金五台,銀普陀,
銅峨眉,鐵九華"之說。
《法華經》中稱彌勒、文殊、普賢、觀音菩薩四大菩薩。還有人認為四大佛山是佛教四大的結聚,《普陀山志》稱:"佛經稱地藏、文殊、普賢、觀音諸佛道場,曰地、火、水、風,為四大結聚,九華,地也;峨嵋,火也;五台,風也;普陀,水也。
.
" 智、悲、行、願" 四大菩薩道場簡介如下:
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
大智,從風,金五台,象徵"智慧",坐騎青面獅虬首仙即青獅;
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
大悲,從水,銀普陀,象徵"慈悲",坐騎金毛犼賽太歲即朝天吼;
普賢菩薩道場---峨嵋山,
大行,從火,銅峨眉,象徵"德行",
坐騎黃牙老象即靈牙仙。
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
大願,從地,鐵九華,象徵"願力",坐騎諦聽;
.
上述四山被稱尊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摺疊編輯本段四大菩薩本願 " 智悲行願 " 四大菩薩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為本願,經中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薩以淨行法門做為攝心的法門。淨行法門中指導我們要處處為眾生着想,故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要有無私念頭,把將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淨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故此,菩薩教導我們要有愛世精神,那裡有苦難我們應儘量去幫忙,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們這個時代,最為着力的原因。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為本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都體現菩薩度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無有退轉的心更是不可思議。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指導我們正是身無疲憊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賢菩薩的度眾特點。
地藏菩薩蓋於陰陽之間,在陰廣度幽冥世界離開黑暗苦楚,在陽廣度人間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可見度眾願望無有窮盡。地藏菩薩見證幽冥大苦,普勸我們要盡一生力量,不造罪惡,脫離苦海輪迴之苦,證得涅般快樂,此為地藏菩薩大願。
摺疊編輯本段四大菩薩坐騎 智---文殊菩薩---青獅
文殊菩薩的坐騎是青獅--虬首仙
五台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有時又作曼殊室利。意為妙德、吉祥。據說他出生時家中出現許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因此常稱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經常協同釋迦宣講大乘佛法玄理。
單尊的文殊菩薩像在五台山各寺廟中則供奉較多。文殊的形象,有種種差別。按其頂髻的形狀,可分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密宗則依據貞言陀羅尼 (咒)的字數,分為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為本體,最為常見。一般的文殊菩薩像多為頭戴五髻寶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內證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文殊菩薩的形象,童子形則喻天真純潔。左手持如意,右手執寶劍,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身坐白蓮台,表示清淨。但大部分文殊菩薩像都是身騎獅子,以獅子勇猛,威風震懾魔怨,表示菩薩智慧威猛。另外還有一種依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而作的騎金色孔雀的文殊像。[1]
悲---觀音菩薩---金毛犼
觀音菩薩坐騎的是金毛犼--金光仙,又名"朝天吼"
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愛心)
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普救人間疾苦。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詮釋。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觀音由宿世悲願得名。《悲華經·受記品》謂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四臂觀音》將華多傑佛印作品 《四臂觀音》將華多傑佛印作品 觀音以修四自利得名。《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往昔恆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於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觀音由證果利他得名。
觀世音菩薩在民間顯化事跡較多,所以執持的法器也非常多,千手千眼觀世音,每一隻手上都有一種法器或者手印,都能代表菩薩不同的救渡法門。淨瓶楊柳枝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淨瓶主在淨,內盛以楊枝甘露,化凡夫熱惱為清涼,恆順心愿,普度眾生。
觀世音菩薩坐騎也有多種,我們常見到的有龍有鰲,圖片上的是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中國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又有文獻記載,觀世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犼是什麼動物呢?《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犼,獸名,似犬,食人。"據說,犼兇猛異常,別說吃人,連蛟龍都不是它的對手。
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斗,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
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斗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余,蓋即犼也。"[1]
行---普賢菩薩---六牙白象
普賢菩薩的坐騎是六牙白象--靈牙仙
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
《大日經疏》雲:"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大乘經》載:"入山求道,饑寒病癘,枯坐蒲團,是曰普賢;普賢者,苦行也。"《華嚴經·清涼疏》曰:"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好象。"
白象是普賢菩薩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所以峨眉山寺廟中的普賢塑像多騎白象。在峨眉山的洗象池,傳說普賢菩薩每次騎象過此,必在這口池裡汲水洗象,然後才登上金頂,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為了歌頌普賢菩薩的功德,連纏生在冷杉枝幹上的松蘿,當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賢線",認為是普賢菩薩特意在懸崖陡壁上掛起這些長線,引渡信徒登絕頂。
普賢菩薩的梵文音譯是三曼多跋陀羅,也有意譯為遍吉的。
據佛經說,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再加上佛的左脅侍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與文殊的智德、證德相對,普賢主一切諸佛的理德、行德,也就是說他代表"德""和"行"。德,據說普賢有延命之德;行,據說普賢發過十種廣大行願,要為佛教弘法盡力。所以,他的尊號是大行普賢。
相傳普賢在中國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四川峨嵋山,其中有萬壽寺(晉代始建時名普賢寺),寺中所塑普賢像是有代表性的法像:普賢坐在大象背負的蓮台上,手執如意;象身白色,六牙,四足分踏在蓮座上。
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佛教稱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1]
願---地藏菩薩---諦聽四大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