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啼哭 |
啼哭拼音:tí kū,漢語詞語,釋義:大聲地哭泣;特指猿啼。 出自《荀子·非相》。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啼哭 [1]
外文名稱 weep aloud
拼音 tí kū
注音 ㄊㄧˊ ㄎㄨ
詞性 動詞
釋義
1、放聲地哭。 2、特指猿啼。
出處
《荀子·非相》:"俄則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
例句
1、放聲地哭。
《荀子·非相》:"俄則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
唐·寒山《詩三百三首》:烹羊煮眾命,聚頭作淫殺。含笑樂呵呵,啼哭受殃抉。
唐·王建《原上新居》詩之五:"春來梨棗盡,啼哭小兒飢。"
明·施耐庵《水滸》第六十九回《東平府誤陷九紋龍宋公明義釋雙槍將》:顧大嫂一頭假啼哭,一頭餵飯。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卻說曹丕見二婦人啼哭,拔劍欲斬之。忽見紅光滿目,遂按劍而問曰:"汝何人也。"
清 曹雪芹 《紅樓夢》第九二回:"自從 司棋 出去,終日啼哭。"
清 曹雪芹 《紅樓夢》第九二回:豈知他忙着把司棋收拾了,也不啼哭,眼錯不見,把帶的小刀子往脖子裡一抹,也就抹死了。
魯迅《墳·未有天才之前》:"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
2、特指猿啼。
唐·白居易《寄微之》詩之五:"秦女笑歌春不見,巴猿啼哭夜嘗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