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響鈴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響鈴豆

中文學名: 響鈴豆
拉丁學名:Crotalaria albida
Heyne ex Roth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薔薇目
亞   目:薔薇亞目
科:豆科
亞   科:蝶形花亞科
族:豬屎豆族
屬:豬屎豆屬
組:唇萼組
系:圓柱果系

響鈴豆[1],中藥名。為豆科野百合屬植物響鈴豆Crotalaria albida Heyne的根及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截瘧的功效。主治尿道炎,膀胱炎,肝炎,胃腸炎,痢疾,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瘧疾;外用治癰腫瘡毒,乳腺炎。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咳平喘,截瘧。尿道炎,膀胱炎,肝炎,胃腸炎,痢疾,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瘧疾;外用治癰腫瘡毒,乳腺炎[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鮮品搗敷。

臨床應用

治療白血病

從大葉豬屎豆種子中分離出的生物鹼-野百合鹼,據分析與草藥農吉利中分離出的農吉利甲素性質相同(參見"野百合"條)。曾試治白血病26例,獲得暫時緩解者(血液中幼稚細胞消失,骨髓象恢復正常或好轉,臨床症狀消失,全身情況明顯好轉)2例,暫時好轉者(血象明顯好轉,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全身情況好轉)4例,血象進步者(血液中幼稚細胞減少,症狀減輕不明顯,全身情況維持原狀)8例。總有效率為56%。治療方法:一般每日用100~200毫克,一次或分二次靜滴或靜注,連續2星期左右。如血象不見進步,則停用野百合鹼,改用其他藥物治療;如血象有所進步,或雖無明顯進步而全身情況尚好者,仍可繼續用藥。用藥時間最長者為30天,總量6.0克。但考慮到野百合鹼有一定的毒性,故建議總療程不超過15天,總量不超過2.5克。據本組病例的觀察體會,有效病例在用藥後的5~7天,血象開始好轉,平均在12天時血象好轉最明顯;但有效時期較為短促,最短的僅3~5天,最長也不過1個多月。野百合鹼對肝臟有毒性損害,但個體差異很大。肝臟受損的主要表現是血清谷丙轉氨酶的上升,且往往在用藥後1~2個月始表現出來。肝臟損害嚴重者甚至可以致死,故臨床應用必須十分慎重

治療惡性腫瘤

曾用野百合鹼治療21例,其中皮膚癌4例,基底細胞癌3例,宮頸癌4例,惡性淋巴瘤3例,頭頸部腫瘤4例,食道癌1例,肺癌1例,縱隔腫瘤1例。結果顯效2例,有效1例。顯效標準是症狀基本緩解或大部分緩解,腫瘤縮小一半以上;有效是症狀有所改善,腫瘤縮小一半以下。治療方法及劑量:㈠外敷粉劑,15~80毫克/天,總量最小765毫克,最大1520毫克;㈡局部瘤內注射,30~100毫克/天,總量最小165毫克,最大2000毫克;㈢肌肉注射,15~50毫克/天,總量600毫克;㈣靜脈注射或滴注,100~200毫克/天,總量一般在3000毫克左右;㈤動脈插管推注,多數為200毫克/天,總量一般在3000毫克左右。根據病變的不同,分別採用上述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方法,療程一般為2~3周。毒性反應:可影響肝、腎及造血功能;一般副作用有噁心、嘔吐、食慾下降、無力、頭暈、頭痛等[3]

採收加工

夏秋采,洗淨切碎,曬乾。

藥用選方

1、治夜夢遺精:響鈴草五錢。夜寒蘇五錢,爬岩龍五錢,毛藥五錢,雙腎草三錢。燉肉服。

2、治久咳,痰中帶血:響鈴草蜜炙,煎湯服。

3、治氣虛耳鳴:響鈴草一兩,豬耳朵一對。加食鹽燉服。

4、治病後耳聾:響鈴草八錢,石菖蒲三錢。煎水服。

5、治虛弱氣墜:響鈴草根五錢,一朵雲三錢。燉肉服。

6、治疔毒、惡瘡:假地藍全草,搗爛敷患處[4]

毒性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種子有毒。豬食入拌有響鈴豆種子的飼料可致中毒。

急性中毒初期症狀有精神不振、四肢無力、行走搖晃、嘔吐、便秘、粘膜蒼白,後期出現反射消失、心律不齊、流涎以及全身抽搐等以至死亡。

慢性中毒一般在7-8天後才出現症狀,有流涎、咬牙、腹部皮膚青紫、黃疸、便血等。

屍檢可見胃粘膜脫落,胃底出血,腸粘膜增厚呈瀰漫性出血,淋巴結呈灰棕色,肝實質變性,心包積液,心內膜充血,血液粘滯度降低乃至凝固不全等。

形態特徵

植株:多年生直立草本,基部常木質,體高30-60 (-80) 厘米;植株或上部分枝,通常細弱,被緊貼的短柔毛。

:托葉細小,剛毛狀,早落;單葉,葉片倒卵形、長圓狀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2.5厘米,寬0.5-1.2厘米,先端鈍或圓,具細小的短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暗灰色,略被短柔毛;葉柄近無。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有花20-30朵,花序長達20厘米,苞片絲狀,長約1毫米,小苞片與苞片同形,生萼筒基部;花梗長3-5毫米;花萼二唇形,長6-8毫米,深裂,上面二萼齒寬大,先端稍鈍圓,下面三萼齒披針形,先端漸尖;花冠淡黃色,旗瓣橢圓形,長6-8毫米,先端具束狀柔毛,基部胼胝體可見,冀瓣長圓形,約與旗瓣等長,龍骨瓣彎曲,幾達90度,中部以上變狹形成長喙;子房無柄。

:莢果短圓柱形,長約10毫米,無毛,稍伸出花萼之外;種子6-12顆。

花果期:花果期5月至12月間[5]

分布區域

安徽、江西、福建、湖南、貴州、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中南半島、南亞及太平洋諸島也有分布。

生長環境

生荒地路旁及山坡疏林下。海拔200-2800m。

參考資料

  1. 響鈴豆,天林中藥材網
  2. 響鈴豆功能主治,中醫世家
  3. 響鈴豆的臨床應用,51中藥查詢
  4. 響鈴豆的藥用選方,農品e線網,2018-03-09
  5. 響鈴豆的形態特徵,蘋果綠養生網,201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