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秉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秉和
周秉和
出生 1951年
中國北京
國籍 中國
職業 中國知青網理事長

周秉和,男,北京人,1951年出生。周恩來總理的侄兒。

人物介紹

周秉和,北京人,1969年1月9日到延安縣馮莊公社新莊科大隊和河莊坪公社棗園村大隊插隊。

1972年4月進入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學習。畢業後先後在北京市自動化技術研究所、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中國作家協會等單位工作。現已退休。現任中國知青網理事長。

1969年初,周秉和與妹妹周秉建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分別到陝西和內蒙古插隊。

「1968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拉開了帷幕。

從1969年到1970年初,全國共有500多萬知青奔向了農村。」聊到當時臨行前的告別,周秉和告訴記者,周總理對自己的決定很高興,「他沒有子女,我們家兄弟姐妹6個,有4個已經是當兵的、大學畢業的,就只剩我和周秉建兩個中學生,那時候上山下鄉主要以中學生為主。總理有兩個侄子和侄女,他不帶頭誰帶頭。」

接受專訪

周秉和說:「1966年以後,伯伯很少私人會客,即使是親屬見面的機會也很少。當伯伯知道我要報名去延安插隊的消息後,破例邀我去共進晚餐,可見他很重視這件事情。我清楚地記得伯伯略微提高了一下聲調對我說:『插隊是你自己定的?好!』然後他笑了起來,會意地和七媽(鄧穎超)點了點頭,又一字一句地說:「我們支持你去延安。」

就這樣,周秉和離開北京,前往陝北延安農村插隊落戶,開始了在延安插隊的日子。

當時的延安落後狀況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想象。初到陝北,周秉和一時很難適應這裡的生活。「第一年,我來到了離延安縣城90里遠的馮莊公社新莊科大隊。這裡是山區,基本上沒有水。」

剛去時,他們住在老鄉家的窯洞,「本來人家是個陶窯,老兩口跟孩子分開睡,我們一去了,隔成兩個屋了,讓我們住一間。對我們真的是相當好,說你們到我們這,真是受了苦了,我們祖祖輩輩還能過去,你們沒遭過這罪。後來搬到新建的窯洞,新窯潮氣大,不少知青身上長了瘡,有的還化膿,又疼又癢。」

在那段日子裡,陝北人民的淳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還是對陝西充滿了感情,「老鄉專門把自己家裡的菜給我們拿過來,甚至小雞都送過來,說你們太苦了,吃點兒好的吧。這樣的故事太多了。」不能當兵,連死的心都有了。

周秉和是周恩來總理最小的侄子。周恩來自己沒有孩子,把他兄妹6人當親生孩子一樣教養,每月400元工資總會分一多半給他們。伯父要求他們「不要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不許打着他們親屬的招牌要求照顧和走後門,對外人不要提及與他們的親屬關係,要老實做人,老實做事,老實生活」。工作生活上,他們從小就習慣了「沾不到伯父的光,更不能有一點特殊化」。

插隊的第二年底,周秉和在農村由於表現良好,通過體檢,得到去新疆軍區當兵的機會。他極為興奮,滿懷激情坐了整整7天卡車到達新疆南疆軍區目的地,「當兵多好阿,當時非常開心激動。」剛剛到達,他就寫信向總理和七媽匯報這個好消息,然而,他們的回信卻令他」巨雷轟頂」。

信里,周總理告訴他,你父親現在正在被審查,按照國家的規定你父親被審查你是不能當兵的,違反當兵政策,讓他做好心理準備。就這樣,三個月後,周秉和又再度回到原來插隊的地方,「當時我是很痛苦的,我覺得如果當了兵就能改變命運了,又讓我回去插隊,我都蒙了。我覺得很想不開。」

在回延安的路上,他形容自己當時「連死的心都有了」,後來,周秉和逐漸理解了總理的做法,「一方面,他說我父親受審查,不夠格,我理解他,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還在繼續,我們作為他的侄兒侄女,也必須做出表率,他才能展開工作。」

沒有人用與伯伯的親屬關係謀私利

嚴於律己、廉潔奉公,這是大家對於周總理的評價。他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對於晚輩,關愛卻同樣從不搞特殊化。

作為家人,在周秉和的眼中,他是一名好總理,也是一名好長輩。

不能當兵,不能搞特殊化,讀大學時總理又提出讓他回延安。作為侄兒,周秉和並未享受到任何好待遇。他告訴記者,當年自己回到北京上清華,總理頭一句話就問他是不是走後門,確定他是不是貧下中農。當時是推薦上大學,貧下中農中推薦,領導審查,最後學校接收。「雖然伯伯挺高興,但還是帶個問號。」

年輕時,周秉和也不能完全理解伯伯的做法,甚至一度感到委屈,「我們沒有一個人用與伯伯的親屬關係給自己謀私利」。周秉和上大學之後,周總理要求他畢業後再度回到延安。

周恩來不僅對晚輩要求嚴格,對自己的弟弟同樣如此,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周秉和告訴記者,父親在戰爭中對革命有貢獻,能力突出,本可以有一個好職務,然而伯伯卻主動找到父親的領導提了一個「特殊要求」,要求父親的工作「職務儘量低、工資待遇儘量低」。

他告訴記者,總理非常謙虛,生前根本不讓人宣傳,在伯伯去世之後,他才知道,原來在伯伯身上,有那麼多令人感動、震撼的故事,伯伯是如此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他教會我們獨立自強、吃苦耐勞,希望我們做有道德的人。」

「他是個好總理。」他認真地說,「作為一個親屬,我感到很光榮。作為一個老百姓,我感謝我們國家有這樣一個好總理。」

時至今日,說起這段往事周秉和依然有些惋惜,"從小我們都非常熱愛解放軍,成為一名軍人是至高的榮譽,我們符合入伍條件卻因為伯父是總理又被退回農村。"周秉和打趣道,"就這樣,我回去種地了,老六又去草原放羊了。"

插隊的日子裡,時任總理的周恩來及夫人鄧穎超從物質和精神上給了周秉和極大支持,特別是精神上的鼓勵,讓他終生難忘。

周恩來不僅對晚輩要求嚴格,對自己的弟弟同樣如此,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周秉和告訴記者,父親在革命戰爭中對革命有貢獻,能力突出,本可以有一個好職務,然而伯父卻主動找到父親的領導提了一個"特殊要求",要求父親的工作"職務儘量低、工資待遇儘量低"。

周秉和有些感慨,伯父不僅嚴格要求他們,對自己也很"苛刻",每天工作都超過12小時,有時甚至在16小時以上,多年來從沒有為自己過一個生日,"伯父的品格影響了我們一生"。 [1]

視頻

《周秉和先生講話視頻》

參考資料

  1. 周恩來侄子周秉和:「從來沒有絲毫優越感」 中國新聞網.2012-05-19[引用日期20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