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井悠悠歲月長(許金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井悠悠歲月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古井悠悠歲月長》中國當代作家許金連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古井悠悠歲月長

我曾看見一個題目,《我與贛州城的故事》。當時我就笑了。仔細想想,我與贛州沒有故事,全是事故。本與贛州沒有緣,只因我兒太費錢。

來贛州城的那年那月,正是「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滿江南。雨晴風暖煙淡,天氣正醺酣。」我記得那時人民醫院裡的桃花開了。那桃花,有的迎風初綻,嫣然含笑;有的含苞待放,半藏半露;更多的是白毛茸茸的微吐紅點的小花苞。每次經過桃樹下的時候,我總是在默念:「等桃子熟了,我們就回家。」後來桃子熟了一年一年又一年。只是家和時間一樣再也回不去,就這樣我從廣東到了興國,從興國到了贛州,離鄉背井。

「既來之,則安之」,這些年,我在贛州老城裡晃啊晃啊,從古浮橋、古城牆,古街道、古井,腳步丈量在古城老磚上,思緒沉浸在滄桑歲月里。

一天,突然就想去陳毅元帥當年與國民黨談判的舊址米汁巷看看。打開手機導航,徒步從解放路轉進曾家巷。老屋並立於小巷兩旁,這些清代的老房子大體上保持着當年的模樣。只是裂痕爬滿了不再鮮亮的雕花的門窗,銹跡斑斑的鐵柵欄似乎輕輕一碰就會剝落,層層的蜘蛛網纏繞着曾經寬敞的明堂。秋風吹來,老屋稀里嘩啦,似乎訴說着那些遙遠故事。偶見一兩個在巷子裡曬太陽的老人默然無語,好像從時間的深處走來。

走到曾家巷的盡頭,赫然發現東園古井,這是我曾經視頻里,在文章中看過的老井呀!據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的《贛州府志》記載:「城內之井,凡二十四。」而此井就是當年那二十四口古井之一。

東園古井原名東園前井,得名於明代總兵姚璽私宅東花園前(姚衙前1號)。地處姚衙前,橋兒口,紙巷,曾家巷交匯處,掘於宋代,至今已700多年。

走近細看只見井壁均為石條。井沿為整塊花崗岩石鑿空而成,直徑約180厘米,井圈高約60厘米,壁厚20厘米,井台有5米見方。井底套着的一口小井,是為泉眼。

撫摸着光滑的石井圈,我腦海中浮現出當年無論旱澇,此井都不乾涸不淹沒,默默的為周圍千餘戶百姓提供水源的情景。探向井中張望,依舊可以鑒影。井水清澈,只因它懂得沉澱;古井珍貴,只因它留存着時光變遷的記憶。看久了,就總讓人覺得這裡不僅貯藏着故事,還充滿着靈性。東園古井見證過昔日的繁華,現在附近居民都用上了自來水。但是仍作為居民用水和消防備用水源。

看着這口古井,讓我想起了城中的幾口老井,我騎車來到四賢坊前。坊前左右各有一井,是為獅泉井。只是如今這裡已是熱鬧的旅遊區,為了安全,井被玻璃封蓋起來了。一口封起來的井已經失去了作為井的生命,就這樣悄然沒落在了人來人往裡。

過牌坊進入軍門樓穿越宋城古街,來到客家大院門口。這裡也有一口古井,花園塘井。

井邊有文記載:「花園塘井,因位於花園塘而得名,坐落於郁孤台下"皇城"里。據傳南宋時期就己經形成,是"皇城內官府人家專供的'御用』井。宋代隆祐太后、辛棄疾、文天祥、近代蔣經國、李政道等著名人物均與此結下不解之緣,是贛州著名古井之一。」

光陰荏苒,青苔蔓蔓,厚重的歷史不敵無情的時間。向井中看去,水流不動,黑黑沉沉,甚至還有幾個礦泉水瓶和一些垃圾。千百年來對人民傾情滋養,如今卻黯然神傷。

看過花園塘井,我信步走到八境路支巷的丹桂井。

此井始建於宋代,至今800多年。井壁也由石條構成,井沿是整塊矩形花崗岩。看向井中,不復清泉汩汩,井壁雜草滋生,青苔覆蓋。傳說曾經旁邊有棵丹桂樹,開花時丹桂落入井中,井水香溢,井也因此而得名。如今井邊的兩棵桂花樹顯然是新栽。我到之時正是秋天,桂花紛紛揚揚,滿地迷醉,陣陣撲鼻。

井邊有一座小庭院,門楣上寫着:「丹桂飄香」四字,字體灑脫,墨韻有香。我記得幾年前,這院子還開放着,可以進去參觀。如今大門上了鎖,摸着門上的鎖頭,我試圖敲醒那沉睡的贛南。極力從門縫看去,院子空蕩蕩的,牆角的飛檐仿佛將在下一秒腐爛,唯有一些雜草野花還開放着。爬藤的植物青翠,攀着牆,努力地伸展着,枝藤與清冷纏繞,遍布整個牆,它們用自己的軀體,固執地守衛着這個院子。

站在井邊院外,抬眼望去,斑駁的土牆忍受了信手的塗鴉,腐蝕的木窗定是聽慣了笑語的喧譁,破舊的門或許曾經守護過一個又一個的童話。

一方方古井,曾經以純樸的心意,帶來了豐富的水源,養育過一個個角落人民。現在大部分的古井都已經荒廢,成為廢墟,成了時間碾壓過的痕跡。少數幾口依舊安逸,滋潤,深邃,像一隻只守望老城的眸子,深情而邈遠。安靜的守望着流轉的四季,守望着每個清晨和日落,守望着人間煙火。

遇見古井,恰似遇見故人,歲月悠悠,說來話長。

2024年11月6日[1]

作者簡介

許金連,廣東韶關人,現居江西贛州,中共黨員,中山大學本科學歷,熱愛文學和歷史,中學老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