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的位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世界幻想文學的傳奇篇章
奇幻科幻文學女王厄休拉·勒古恩晚年力作
想象力與黑色幽默的絕妙結合
顛覆人類世界的現行規則 反思文明與人性的價值
☆ 《變化的位面》的作者厄休拉·勒古恩於今年(2018年)1月22日去世,《紐約時報》評價她是「美國當代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斯蒂芬·金也送上別致的悼詞:「願她在銀河中旅途愉快」。勒古恩不只在世界奇幻、科幻文學界有崇高的地位,更被重量級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列為美國文學經典作家之一。她以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簡練優美的文筆豐富了整個奇幻科幻小說領域的內涵,對尼爾·蓋曼、薩爾曼·魯西迪、喬治·R·R·馬丁、大衛·米切爾等優秀作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變化的位面》於2003年出版,獲得了2004年軌跡獎最佳小說集的肯定,是勒古恩較為晚期的創作。十五篇故事涵蓋了對於生化危機、消費主義、人類語言、夢與睡眠、生命與輪迴等主題的深刻思考,可以說是一部蘊含了勒古恩一生智慧的作品。
☆ 《變化的位面》中,勒古恩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個詭奇的平行世界,這裡有不睡覺的永醒者、不會死亡的不朽者,不願飛翔的翼人,基因改造後的玉米人……並以此揭露與諷刺現實世界中存在的荒謬。
☆ 《變化的位面》的敘事風格多變,小說里既有像博爾赫斯那樣探究語言本質、寓意深遠的故事,也有對埃舍爾錯視風格的文學模仿;猶如《銀河系漫遊指南》,充滿了對地球以外世界的奇思妙想,對於人類社會的幽默諷刺則讓人想到《格列佛遊記》。勒古恩以亦莊亦諧的筆調描寫了一段段精彩紛呈的位面旅程,並寄託了深遠的寓意於這些故事當中,在在顯示了她幻想小說大師級別的功力。
學會這種轉換法,擺脫在機場煩躁不堪的等候,暢遊千奇百怪的位面!
基因有百分之四是玉米的人、混合所有人與動物潛意識的夢境、
不需睡眠的新世代、僅有一戶平民的王族國家……
在表面奇趣橫生的事物之下,讓勒古恩帶你深入探索這些位面背後的故事。
名人推薦
文學藝術的巔峰之作。
——尼爾·蓋曼
勒古恩不僅僅是一名科幻作家,更是一名文學偶像。
——斯蒂芬·金
勒古恩是不懈追求和平王國理想的美國作家之中,最足以作為典範的那個。
充滿了扭曲的幽默感……也許是勒古恩至今為止最富有娛樂性、最有趣的小說集。
——加里·K·沃爾夫
厄休拉·勒古恩的文字極為優美,是我鍾愛的女作家。
——村上春樹
厄休拉·勒古恩的想象力豐富,風格上乘。作為當代科幻及奇幻作家的典範,其成就遠超過托爾金和多麗絲·萊辛。
——哈羅德·布魯姆
閱讀本書是一種極樂。
——《出版者周刊》
《變化的位面》為位面旅行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勒古恩仍然在運用她優雅卻刻薄的寫作才華將世界上的各種愚行展示於我們面前。
——《衛報》
作者以其生動的描述、超然的冷靜、富於幽默感的諷刺和敏銳的雙眼將我們帶入了不同的世界,相信本書的每一位讀者都會想要親身進行位面旅行。喜歡異世界遊記的讀者一定會為本書而欣喜若狂。
——《書單》
小說中充滿了哲理,正如喬納森·斯威夫特與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風格。
——《紐約時報·書評版》
在這本書當中,勒古恩完美地運用了她創作神話的能力……書中的陳述引人入勝,具有煽動性。故事富於想象力和娛樂性。與以往一樣,勒古恩的筆觸還是充滿了魔力。
——《柯卡斯書評·加星評論》
《變化的位面》與奧維德的作品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勒古恩試圖創作一本現代版的《變形記》,在本書中,那些有血有淚的類人住民正是我們的替身。
——Book Page
《變化的位面》這本書是一個新型寫作方法的實驗品,它以一種精心設計的格式將異世界的遊記和異形生物的調查報告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整本書的可讀性非常強。
——The Zone
在類型文學當中很難找到比此書更能引人深思的作品了,與此同時它還擁有優美的文筆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僅從這部小說集來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向苛刻的批評家們對於這位優秀的作家卻從不吝惜溢美之詞。科幻與奇幻小說的女王萬歲。
——SF Crousnest
☆ 本書獲2004年軌跡獎最佳小說集。
☆ 作者曾獲得6個星雲獎、7個雨果獎、21個軌跡獎、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大師獎、美國國家圖書獎、世界奇幻獎、卡夫卡獎、號角書獎、紐伯瑞獎等多項殊榮。
作者簡介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 1929 - 2018),生於美國加州伯克利,世界著名奇幻、科幻小說作家。她在各種不同寫作領域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著有21部小說、11卷短篇小說集、4本文集、12本兒童文學、6卷詩歌和4部翻譯;以作品涵蓋面之廣、想象力之豐富,多次贏得國際幻想小說領域最重要的獎項:6個星雲獎、7個雨果獎,21個軌跡獎,並得到了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大師獎」的肯定。
勒古恩曾經說過:幻想不是現實,而是真相。她的奇幻小說《地海傳奇》系列作品是奇幻文學的經典作品,在美國和英國賣出了數百萬冊,被翻譯成16種語言;科幻小說《黑暗的左手》《一無所有》深入探討了性別角色、重新定義了烏托邦小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耗費40年研究、翻譯的老子《道德經》英語譯本受到高度評價。她的作品蘊含道家思想風格,常對社會和心理身份以及更廣泛的文化和社會結構維度進行深入的探索。西方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將她列入美國經典文學作家之中,《紐約時報》則稱她為「美國當代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儘管她本人更喜歡以「美國小說家」之名為人所知。
原文摘錄
夢總是會遺棄它們的主人……事實上,他們的隱私得到了雙方面的保護:一方面,他們醒來時會忘記大部分的夢,另一方面,他們通常不會去試圖確定一個夢的最初主人是誰,而夢本身也是相當隱晦的。 在恩納·穆穆伊語中,每個音節只有一種寫法。但它不是一顆鵝卵石。它是語言長河中的一滴水。 學習恩納·穆穆伊語就好像學習如何編織水滴。 我確信,即使是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學習這門語言也不會比我們學的時候更輕鬆。但是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所以這不是個問題。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我們不同,我們的方式就如同一匹比賽中的賽馬那樣,從此處開始,到彼處結束。他們生活在時間的中心,就好像海星的生活是以它自己為中心。就好像太陽在它自己光芒的中心。
書評
我們在試圖描寫一個虛構世界的時候,為了體現「完全不同於我們這個世界」的要求,往往會賦予那個世界上的種種物體新的名字,比如「古麗古拉」、「咕嚕」,但矛盾的是,作者之後不得不依靠我們慣常使用的詞彙來形容他們,比如「古麗古拉」是一種小型龍,壽命一般為500年,屬於雜食性動物,體內有4%的玉米基因,幾乎所有種的「古麗古拉」都是淡黃色的,並且性格溫順。很明顯,龍,玉米,動物,甚至是淡黃色都是地球上的用詞範疇,創作科幻奇幻小說構建世界的時候,「磚頭」總是來自我們這個世界固有的語言體系。這很正常。熟悉的詞語能很快幫助我們建立起幻想事物的形象,如果我們閱讀的小說完全採用虛構世界的語言體系描寫「勇敢的王子沖向飛來的邪惡黑龍」,那讀者們就會像筆者現在看英文原版書一樣,完全不得要領。
但問題也出在這裡。許多奇幻小說往往在開篇告訴讀者,親愛的,我們的故事發生在「恩納拉」大陸,這裡是「古麗古拉」的故鄉,在修羅紀211年,一段悽美的故事發生了…….然後剩下的情節就和幻想沾不上邊了,只要把「恩納拉」換成美麗堅,「古麗古拉」換成印第安人,一部人與龍之間可歌可泣的戰爭存亡史就成了18世紀美國西部開發史,你甚至只需要用的查找-替換就行。
因此,要體現虛構的世界與我們現世的區分,作者必須要對世界的本質進行思考,哲學上的思考。
首先是時間。一切的存在是以時間為基礎的,至少人世是這樣,沒有時間,你連跟個姑娘熱吻都不行,想想吧,花前月下,你和姑娘手拉手散着步,小風輕拂,你們沉默不語,沉浸在甜蜜的感覺中,突然你轉過身面對姑娘,發現她已經嬌羞地閉上了眼睛,等待着你…….大家掐着指頭算算,這個情節花費的時間起碼也得1分鐘到永久不等吧。筆者就看過一個小說,那裡的世界是沒有時間的,猜猜故事會怎麼發生呢?
時間之後就是存在。或者說虛構的世界怎樣看待存在。即便在我們的世界上,對於存在的理解,在哲學上也有完全相對的觀點,物質第一性還是精神第一性的哲學基本問題人類已經思考了上千年,想必異世界「他者」也會很關注吧。
接下來應該思考的問題,也許就是本質,比如「人是什麼?」。還有「知識」。「知識」是一個抽象性、具體性和整體性兼有的概念,既指我們能動的改造世界的方法體系,也指一些關於「怎麼烤麵包」的小竅門。
當然還有語言。事實、思想、情感、邏輯都需要通過語言去表達,而我們又通過語言來獲取上述的一切,最關鍵的是,我們的思維基於語言展開,不一樣的語言本身就體現了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邏輯體系,這同樣是一種本質的差異。去一個操着陌生語言的國家,不啻於去另一個星球,不僅他們說得你聽不懂,他們怎麼想的你也許都不明白呢。
時間、存在、本質、知識,語言所有這些東西構成巨大的體系,是我們世界的「邏各斯」。相對應而言,異世界也會有自己的「邏各斯」。筆者在閱讀以想象力等為賣點的奇幻作品時,經常會將是否有關於世界本質的思考,是否寫出獨特的「邏各斯」作為衡量作品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之一。《變化的位面》無疑是其中翹楚,能做到斯威夫特式的現實諷刺也許不難,但如同博爾赫斯般去建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並非任何人可以做到。《變化的位面》作者勒奎恩女士帶我們訪問了十五個「位面」(可以理解為「世界」),講述了各自迥異不同的文化和故事,其中很很多,觸及了世界的本質。《賓至如歸》里,作者試圖探討身份與時間的主題;阿努蘇人的沉默被認為是隱藏了知識,並擁有超越語言的存在,而人類出於對知識的渴望做出了瘋狂的事情,不由讓人想起意大利小說家艾柯的不少故事;《社會性的夢境》的最後,勒奎恩才將夢境掩蓋的主體:「死亡」暴露出來:「對他們來說,進入睡眠就意味着完全放棄自我,進入(或重新進入)無限的存在當中。死亡對我們所作的事情也大抵如此吧。」整本小說最精彩的篇章是《恩納.穆穆伊的語言》,故事的核心放在了語言,作者不再講故事,她直接描述那種奇異的語言:
「恩納.穆穆伊的文字是一種音節文字,每個字符一個音節,而這樣的字符有上千個。每個音節都是一個單詞,但沒有固定的意義,通常來說,一個音節可能有數個意思,在句中具體的意思要依靠它前面、或後面、或附近的其他音節來確定……」
「恩納.穆穆伊的文字不是橫向書寫,也不是縱向書寫,甚至不是按照任何一個固定方向書寫,而是放射性的。許多單字從最初的,或說中央的一個單字開始向外擴展,就像樹木枝葉的生長過程或結晶的過程一樣……」
「我們說話的方式就像蛇行進的方式……他們說話的方式就像海星行進的方式。一隻海星通常什麼地方都不去。它沒有頭。這樣它就有許多方向可以選擇,儘管它根本就不會選擇任何一個方向—……」
「如果恩納.穆穆伊人真的以句子的方式說話的話——…」
勒奎恩象個慈祥的有點婆婆媽媽的語言學教授,一邊儘可能全面地介紹了恩納.穆穆伊獨特的語言,一邊饒有興致的講述自己在位面上的所見所聞,還不時為自己沒能破解恩納.穆穆伊語的奧秘而感到微微的遺憾。對於語言的起源,教授有自己的解釋:「他們用某種無限複雜、無限豐富而又沒有任何邏輯用處的東西,將這個世界變得複雜起來。他們用得是語言。」
這樣的小說是深刻而迷人的,這是一種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存在,也許確實在某個地方存在並發展着,可能在他們的小說里,有一個地方,那裡的語言是線性的,總是用語言試圖讓這個世界變得簡單。
《阿凡達》的出現仿佛是想象力的另一端,從精神意識層面來講,並沒有太多新的東西,新世界對舊信仰的入侵在我們的歷史上比比皆是,發生在美國新移民和印第安人之間,發生在英法制民者和非洲黑人之間,發生西班牙人和阿茲特克人之間,發生在八國亂軍和清政府之間,只是結果和電影完全想反。但依然很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創造了想象力的另一端,就是塑造美輪美奐的幻想形象。是的,閱讀的時候,我們需要「邏各斯」,在視覺享受上,那鮮紅的飛龍,五彩斑斕的硬殼食草獸,以及愛娃的種子同樣帶來巨大的快感。這樣的電影同樣迷人,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了不一樣的世界,也許,它們也真的存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