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友逸雲(傅建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博友逸雲》是中國當代作家傅建國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博友逸雲
10年前,「博友」與寫手們而言,是一個時髦的稱謂。
10年後,「博友」與朋友圈而言,是一個溫馨的稱謂。
在寫本文之前,我想確定一下自己和逸雲的關係,文友?朋友?微友?這些都是毫無疑問的,但都比較籠統,仔細回憶,還是博友比較貼切。
2010年5月18日,溫州市作家協會與溫都博客聯手打造了「溫都作家博客」平台。有一次到溫州大學城開展活動,我是應邀的10位作家中的「民工作家」代表,活動給了我10分鐘的發言機會。我在分享自己的寫作經驗時,現場有一位美女手裡拿着一部照相機,她友好地向我揮了揮手。後來,這次活動作家們精彩發言的部分鏡頭,便在美女的博客里發布了。當然,民工作家徽州遊子的「光亮形象」也在其中。
就這樣,因溫都博客平台搭橋,因文學結緣,我便結識了逸雲。
逸雲,本名白新華,出生於七十年代,原籍山西文水,現居溫州。用她自己的話說:專業為火炮與自動武器。從事國際貿易。相夫教子之餘的閒暇光陰,朋友相聚,間斷旅行,好閱讀,不甚解,喜文字塗鴉。
那些年,在溫都博客,逸雲是一位勤奮的寫手(請原諒我的用詞,寫手,是網絡上一個親切的稱謂,也就是近年來流行的網絡作家之代名詞),她的博客時常更新,圖文並茂,賞心悅目。
令人欣喜的是,逸雲的「間斷旅行,好閱讀,不甚解,喜文字塗鴉」,終結碩果,——文集《從標之外》,於2015年2月在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溫籍著名作家和學者戈悟覺先生為其作《注視你的遊走》洋洋灑酒二千多字之序言。
「逸雲於人於文是用情很深的人」( 戈悟覺語),這話我信。
前面說了,我和逸雲只是博友關係,平常並無接觸和交往。但是,她卻是一個極有涵養的人,尊重別人,是她為人處事的秉性。所以,每逢文學交流之類的活動與逸雲碰面時,我總是被她親切地稱呼一聲「傅老師」。
2017年2月,拙作中篇小說集《奶奶的村莊》出版,為了撿回一些投入成本,我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在朋友圈吆喝賣書,逸雲和其他文友一起紛紛下單,給予真誠而又實在的支持。不久,她悄悄給我發來一篇《寫作,生活的饋贈》評論文稿,她在文中鼓勵道:
傅建國先生從皖南山區走來,身上鄉土味兒濃郁,語言質樸是他作品的本色,但我認為他文字經過多年磨礪,已守拙見真,經歷過的苦難是他創作的原始動力;挖掘身邊平凡人的故事,他有着得天獨厚的寫作自然條件。他長年累月在都市裡摸爬滾打,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他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情節富有時代氣息,帶給讀者感同身受的閱讀體驗。
作為一名草根作家,還有什麼比文友的熱情關注與鼓勵更值得高興的事呢!
2018年8月,拙作長篇小說《皮王》出版,再次受到大家的關注與鼓勵。逸雲在《現實藍本與藝術構建------讀傅建國長篇小說〈皮王〉》(載《浙江作家》2019年第2期)中分析認為:
溫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這個曾經以製鞋為支柱產業的城市,四十年來發生過很多時而浪尖、時而低谷的故事,小說所講述的皮行,真實而廣泛地存在於這個城市的經濟浪潮中……故事發生的時間為2011年底,改革開放的浪潮已經在溫州全境翻滾了一次又一次,此時潮水慢慢退去,裸泳的人正慢慢浮現……為還天空一片藍,中國的環保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大環境下,整個民營經濟,因經營成本、人工成本的猛增,處在岌岌可危中……
《皮王》一書,先後已有不少作者為其寫了評論專稿,但,大多數作者都是從小說文本的角度,進行剖析和評論,逸雲有點不一樣,或許與她從事國際貿易的職業有關,她注意到了小說的背景與人物命運的脈絡演繹,這是難能可貴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她釐清了《皮王》作者的創作意圖。
說來慚愧,2015年6月7日,意外獲得逸雲贈著《坐標之外》,由於一時來不及細讀,之後便擺在書架上「相看兩不厭」,但心裡卻始終裝着一個包袱。前些日子,放下所有的理由,將《坐標之外》通讀了一遍。不讀不知道,一讀,驚嘆不已:逸雲,不簡單!
《坐標之外》分「屐痕」、「西窗」、「絮語」三輯,其中「屐痕」一輯近50篇文章,占全書的三分之二篇幅,剩下的三分之一篇幅,由「西窗」、「絮語」平分秋色。
我一邊閒讀,一邊猜想:逸雲最近業餘閒暇有沒有繼續寫作呢?抑或說,「坐標之外」的她,可有什麼新的寫作計劃?細閱「屐痕」一輯,我敢肯定,那是逸雲寫作的井噴期,或曰「黃金時代」。那些日子,她將旅行與寫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一路向西》至《黔行,隨念而起》,再到《私奔東南亞》等數十篇旅行筆記中,我對逸雲由衷地感到敬佩,敬佩她的豪邁行走,敬佩她的激情書寫。坦率講,由於個人生活閱歷的局限,評論《坐標之外》,我明顯感到力不從心,只能說跟着逸雲的精彩敘述,暢想一回旅行的滋味。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儘管當代出行的交通工具與裝備與古代不可比擬,但繞地球半個圈,行走祖國大江南北數十個省份,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拍攝,不停地記錄書寫,與讀者一起分享她的喜悅,這不僅需要財力,也需要精力,更需要毅力,然而,逸雲卻做到了。
回到寫作本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在《坐標之外》一書中,我們感知到了逸雲學識的豐富,以及先天性語言表達能力的才華,為她的旅行隨筆,起到神助功效。以《禪行九華山》為例。鄙人在九華山下出生長大,山上風景曾經也N次遊玩過,相關的隨筆也寫過兩三篇,但我寫不出逸雲文章中的那種通透與詩意。她只是一名遊客,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但在她的筆端,九華山相關歷史文化及坊間傳說,她信手拈來,為文章的底蘊增添了質感。
謹於此,縱觀《坐標之外》的整體寫作,不僅具有強烈的現場感,更有深厚的滄桑感。每篇文章具有遊記之風格的靈秀飄逸,行雲流水,仿佛領着讀者一起去旅行,更有縱向獨立的思考,將人文景觀與地域風貌立體呈現。因此,逸雲那段日子的書寫,既為她的旅行留下深刻印記,也為讓靈魂穿越一段歲月,提供了思想的可能。
逸雲在後記中寫道:
雲遊,記錄,拍照,在生活中旅行,在旅行中生活,識得沿途風景無數。
讀書,筆記,演繹一些歷史人物,落地西窗前,軟榻一張,閒書一卷,普洱一壺,時光悄悄從身邊溜走。
碎念感動,描摹職場,偶做年少輕狂夢,凡塵中輾轉,與有緣人共品人生茶,笑觀浮沉,茶水作墨水,文字落筆端……
也許,這才是真實的逸雲。 [1]
作者簡介
傅建國,1963年5月生,安徽青陽人,現居溫州。曾務農,代課,做篾匠。長期從事皮革銷售工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