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實驗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陽市實驗中學是南陽市教育局直屬的半寄宿制初中,位於進賢街36號,占地59畝,辦學規模30個班。近年來,學校以優良的校風、突出的教育教學[1]質量享譽宛城,位居南陽名校前列。
學校簡介
學校坐落於宛南書院舊址之上,有南陽「文脈」之稱。校園內文物整修一新,庭院式景觀美麗如畫:翠竹如蓋、綠草如茵、四季花開。近年來,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加大基礎建設力度,在全面裝備國家一類標準實驗室、功能教室的基礎上,還建成高標準的心理諮詢室、數學[2]教室、地理教室、以3D打印和機器人為方向的創新實驗室、報告廳等,硬件建設引領全市。
近年來,學校大力實施新課程改革,積極在翻轉課堂、拓展性課程、平板教學等方面進行實驗,成效顯著。學校十分重視教師培養,「青藍工程」「斑竹沙龍」「青梅論壇」等平台着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幸福感。
1600多年前,這裡曾是南陽名寺——彌陀寺;300多年前,這裡成為全國著名的宛南書院;110年前,成為省立第五中學,也就是南陽一中的前身。這是一塊南陽教育的風水寶地,在這裡走出的有共和國的領導者、將軍、兩院院士以及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在祖國建設的各個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這座院落中,有七處省級文物建築:宛南書院總講堂、學以致用堂、崇經樓、東講堂等,彰顯着校園的悠久歷史、深厚積澱。又先後建起了現代與古典相融合風格的餐廳、公寓、教學樓、綜合樓和塑膠操場,使整個校園煥發着青春的活力。
辦學歷史
在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今市實驗中學所在地,即建為東大寺,原名彌陀寺,一說建於貞觀初,不可考。到了元代至元年(1335年)改為學府,稱宛南書院。書院負責人叫山長,教師分為講師、助教、助理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詔改宛南書院,南陽知府莊有信重修改建宛南書院,四周築垣為院,三門分別命名為:左社門、右儀門、中為大門,直入先賢祠。次為總講堂,藏書樓為尊經閣,閣後到堂,左右分為四齋:一曰教仁,二曰集義,三曰復孔,四曰達智,各齋均設講堂,列書屋數十間,坐落棋布,嚴謹大方。射圃亭後建草廬,有池、有橋,疊石為山,風景宜人。除東北的文昌閣,東南的奎星閣外,西南建有土地祠。院門向東,立雕彩牌樓,知府莊有信書「道義淵府」四個大字於牌坊之上。全院占地80畝,房舍300間,其規模與著名的嵩山書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不相伯仲,可容學生300餘人,規模之大,為河南書院之最。
清光緒29年(1903年),書院改為南陽中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宛南第一中學;民國四年(1915年)河南省劃為六個學區,南陽被劃為第五學區,設省立中學一所,故改為河南省立第五中學,簡稱「南中」,當時學生6班300人,學制6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上世紀60年代改為河南省南陽市第一高中;70年代改稱為南陽一中,2002年7月改稱為南陽市一中分校,2006年9月改稱南陽市實驗中學。
南陽城區自宋至清共有八大書院,這八大書院是:諸葛書院、豫山書院、志學書院、養正書院、南陽書院、紫山書院、宛南書院、崇正書院,其中以宛南書院為最大,從元以來近700年,南陽名士多出於此。700年間,從這裡走出多少學子,無從考究。1993年在北京召開南中校友會,在京校友報到者123人,估計總數在300人以上。據史料記載,從光緒元年到光緒29年,南陽共出進士6人,舉人34人,大部分是從宛南書院走出去的。1955年到1999年選聘的兩院院士中,河南省籍院士53名,南陽占13名,為全省之冠,其餘的,如開封5人、新鄉5人,鄭州4人,安陽4人,其他地市,1-3人不等。在這13人中,從南中走出的院士是:語言學家丁聲樹、建築學家楊廷寶、選礦專家余永富、水利發電工程專家張勇傳、地質學家張國偉,一所學校走出這麼多院士,在全省所有百年名校中,絕無僅有。
早期的南陽一中,可謂名儒薈萃。1903年首任教習張嘉謀先生,為清廷內閣中書,民國初年任眾議院議員,是中州八大名士之一,他不置家產,耗盡祖業,興辦學校;1908年,主政學校的楊鶴汀先生,是辛亥革命後南陽首任知府,同時任南中總督,其兒子楊廷寶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1924年即獲美國建築設計一等獎,他的著作被美國、英國作為建築學教科書使用,主持參與了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先後兩次當選國際建築協會副主席;1912年的宛南中學學堂堂長羅飛青女士是辛亥革命烈士。現代史上在這裡任教的彭禹廷、董作賓、吳麗泉、黃廷晌、徐玉諾、胡耀亭、米至亭、段雅亭,都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文學家、文字學家等。五四時期,這裡是南陽進步思想的發源地,革命戰爭時期,這裡走出了大批進步青年,不少人英年早逝,成為革命先烈。
參考文獻
- ↑ 環境教育教學內容設計,搜狐,2020-04-06
- ↑ 數學建模的7個過程「吳文中數學」 ,搜狐,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