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有感 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南歌子·有感是以艷體形式出現的愛情詞,此詞以唐傳奇《鶯鶯傳》男主人公張生的口吻敘述其與崔鶯鶯相會的心理變化歷程。詞的上片寫張生偷偷約會的隱秘心理;下片寫他幽會與歸去時的感覺。
原文
蘇軾〔宋代〕
笑怕薔薇罥,行憂寶瑟僵。美人依約在西廂,只恐暗中迷路,認余香。
午夜風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紋如水玉肌涼,何物與儂歸去,有殘妝。
譯文
調笑時,怕被薔薇掛住,行走時,擔心遇到寶瑟而僵住。與心愛的姑娘約好了在西廂房見面,怕在黑暗中迷了路,靠辨認香氣來尋路。
半夜風吹動了幔帳,月光照到了床邊。竹蓆像水一樣涼了,肌膚也涼了。什麼東西和我一同回去,只有留下的殘妝。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蘇軾在徐州收到友人章楶寄賜的崔徽畫像,聯想到唐代傳奇小說《鶯鶯傳》有感而發,作該詞歌詠《鶯鶯傳》中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
賞析
該詞是以艷體形式出現的愛情詞,題為《有感》,實際上相當於「無題」。因為蘇軾對所敘寫的情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明眼人方能洞悉其中奧妙,「有感」云云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己。蘇軾運用了代言體寫法,通篇作張生口吻,即從男方着筆來寫,所述情、景、事,一一從這一人物的心中、眼中及口中道出。
上片着重寫張生幽會的隱秘心理。開頭兩句用了兩個典故(同時也是比喻),來描摹張生要與心上人幽會時唯恐被人撞破的心態。接着點明約會之事,「美人」是一種暱稱,「西廂」這一詞語從《鶯鶯傳》中來,不是偶合,而是暗點「待月西廂下」詩意,是專詠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標誌。而後再寫暗中摸索前進時一種特有的心理,筆觸是極為細緻的。
下片寫張生幽會與歸去時的感覺。前三句寫幽會,但字面上僅僅寫出對「風」、「月」、「簟紋」及「玉肌」的視覺或觸覺感受,即從側面稍加點染,而將有關情事推到幕後,這樣的藝術處理是很高明的。「三更月到床」一句,也與《鶯鶯傳》中有關描寫妙合無間。篇末一句寫歸去時的感覺,又與《鶯鶯傳》中相關描寫如出一轍。
一般說來,詞體多偏於抒情,而該詞卻有着明顯的敘事性。在描寫方面,尤以大膽、率真、細膩的心理描寫取勝。
簡析
《南歌子·有感》是以艷體形式出現的愛情詞,此詞以唐傳奇《鶯鶯傳》男主人公張生的口吻敘述其與崔鶯鶯相會的心理變化歷程。詞的上片寫張生偷偷約會的隱秘心理;下片寫他幽會與歸去時的感覺。全詞用第三人稱視角,帶有明顯的敘事性,心理描寫大膽率真而細膩。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與父蘇洵、弟蘇轍三人並稱「三蘇」。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