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區隆化第一小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川區隆化第一小學校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勝金佛山麓的南川區東城街道文化路8號,是少先隊「全國紅旗大隊」學校、全國網絡教育示範學校、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示範學校、全國中小學生文藝匯演優秀節目一等獎學校、重慶市最佳文明單位[1]、重慶市「巾幗文明示範崗」稱號學校、重慶市德育示範學校、重慶市社會主義文明禮儀學校、重慶市民主管理示範學校、重慶市模範職工之家、重慶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重慶市藝術教育[2]先進集體、重慶市群眾體育先進集體、重慶市衛生先進集體、重慶市市容整潔單位,也是南川區唯一的示範小學和南川區教委唯一的直屬小學。
目錄
南川區隆化一小歷史悠久,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883年-1906年):專經書院。
隆化一小前身是光緒9年(1883年)在南川縣城建立的專經書院。專經書院建立於南川縣城後圃(今區委後職工宿舍地)。書院設董事會,聘貢士以上名儒為院董,教學主持人稱山長,聘請名高望重的秀才、舉人、貢士任教,書院課程以攻讀經學為主,書院當時一般有學生100人左右。
第二階段(1906年-1939年):女子學校時期。
1906年專經書院即改為「南川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學堂」。 1913年與清末的正本女校合併,改為後圃女子小學校,也是川東地區最早一批女子學校之一。常年學生160餘人。學制定為初小4年,高小3年。
第三階段(1939年-1949年):隆化中心校時期。
1939年,後圃女子小學校遭日寇飛機炸毀,學校搬遷至南城外谷家院子,改為南川縣隆化鎮(縣城所在地)中心校。當時學生最多時有300人左右。次年(1940年)又遷東城外楊家祠堂至新中國建立。
第四階段(1949年底—現在)隆化鎮第一小學校時期。
這一階段共經歷60餘年,又可分為新中國建立(1949年10月)至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期和撥亂反正至今兩個時期。
(一)1949年底—1976年時期
1949年底—1950年春,隆化中心校和隆化鎮四、五、六保國民學校和八九保國民學校合併,命名為「南川中學附屬小學校」,校址設新城隍廟(原隆化鎮八九保國民學校所在地)至現在。
南川中學附屬小學校於1950年秋改為「南川縣隆化鎮第一小學校」。1957年隆化鎮更名為城關鎮,學校改為「南川縣城關鎮第一小學校」。1959年4月改城關一小為「南川師範附屬小學校」。1961年又更名為「南川縣直屬小學校」。並被定為中共南川縣委、涪陵地委教育改革試驗示範學校。1960年,學校出席了四川省文教群英會,榮獲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先進集體」獎狀。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改為「南川縣紅衛四校」。文革結束後的1977年復名為「南川縣城關鎮第一小學校」。1982年復名為1950年的校名稱謂—— 「南川縣隆化鎮第一小學校」(簡稱「隆化一小」)。
(二)1977年-2013年時期。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揭開了教育發展的新篇章。1980年9月,南川隆化一小被定為四川省的首批重點小學和南川教委唯一的直屬小學。
2000年後,學校以創「巴渝名校」為目標,以讓「人民滿意,追求卓越」為宗旨辦學,隆化一校在辦學規模、學校硬件、軟件建設等方面都得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2013年,學校占地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教學班47個,在校學生2821名,教職員工127人(其中專任教師122名),全國勞動模範教師1名,重慶市特級教師3人,重慶市骨幹教師5人,南川區骨幹教師41人。2003年被評為重慶市「最佳文明單位」稱號並保持至今,2005年以來,學校在南川區教委年度綜合目標考核保持第一。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市級各種榮譽稱號二十餘項,被譽為南川教育的窗口學校和在重慶市特別是在渝南黔北地區有較大影響的示範學校。
參考文獻
- ↑ 文明單位六條標準,河南省鄧州市文明網,2015-06-16
- ↑ 藝術教育的意義與作用,豆丁網,201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