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堂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堂村位於浙江省嵊州市東部,四明山東南面,距縣城23公里。該村系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第二十六世孫王弘基始率族人聚居此地,已經歷八百多年的繁衍發展。村東南為山地,西北是良田,平溪穿村流過,把村莊分為橋東、橋西。原屬金庭鄉,為鄉人民政府駐地。[1]

中文名稱:華堂村

外文名稱:HUATANG

別 名:無

行政區類別:村

所屬地區:中國紹興嵊州

下轄地區:華堂、新岩、小康、觀下等自然村

政府駐地:金庭鎮華堂村委會

電話區號:0575

郵政區碼:312457

地理位置: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

方 言:上東土話

著名景點:華堂大祠堂,白雲祠,靜修庵,懿清堂,金庭觀等

地 位:原為鄉人民政府駐地

人 口:4000多人

設立時間:清康熙十年

村情概況

華堂位於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鎮臥猊山麓,東臨平溪,南倚蟠龍山,西北廣闊的田野,地處新(昌)嵊(州)奉(化)三縣市交界。平溪江分村而過,東為新區,西為老村,老村占地8公頃,全村1500戶,4000多人。

歷史沿革

村內保留了大批明清時期格局與風貌基本完整的古建築和歷史街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氏家族文化。王氏子孫多擅書畫,將書畫懸於廳堂,供人品賞,其宅有「畫堂」之稱。後因其屋舍精麗,山水清妙,「畫堂」易名為「華堂」,並逐漸由堂名演變為村名。明正德年間,村落發展到一定規模。王氏子孫以華堂村為聚居中心,周圍岩頭、小坑、觀下、濟渡等十餘村都為王氏後代。

華堂村在浙江省嵊縣東部現屬金庭鎮。1992年,全村有36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民委員會,1050戶、363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95人。村民極大多數姓王,是書聖王羲之的後裔。耕地1800畝,其中水田1500畝。工農業總產值570萬元。華堂村始建於南宋。

據《金庭王氏族譜》記載:王羲之二十九世孫王愷於南宋時已在臥猊山(今華堂村南)建有居室。三十三世孫王邁(號蘭室),在元代至元到至大年間(1264~1310)肇營廣廈。明武德將軍、秦王府教授馮益所撰《明處士西谷王公墓志銘》中云:高祖蘭室翁,嘗築猊山之陽。極其崇麗,人號華堂。這是華堂村名之始,迄今已700多年。

建築文物

古村地處臥龍山脈、毓秀山和平溪江環抱之中,與溪流、群山構成和諧的空間環境。華堂村根據山水的走勢,從東至西設置了前街和后街,作為主要的商業街道。沿着平溪江設置平坦寬闊的平溪路,西面與之平行設荷花塘路。平溪路、荷花塘路與前、后街相互垂直。四條主要街道構成井字格局,這四條主要街道仍然貫穿東西和南北,長逾1200米的卵石路,光滑黑亮,保存完好。支路巷弄由此向外伸展,把村莊分隔成小塊狀形。

村內現存古建築群規模較大,類型豐富,包括廟宇、庵堂、祠堂、民宅、牌坊、橋樑、更樓、池塘、水井、水圳等。主體建築群以祠堂、台門、庵堂及前店後宅的商業建築為主,以戲樓、神堂為中心形成古村的商業文化活動中心。華堂村現存建築多建於明清時期,以三合、四合院為主,大多朝東或南,排列整齊。建築平面布局強調中軸對稱,面寬較小,兩側設側屋,縱向進深度多為一至三進。建築莊重素雅,青磚灰瓦,白牆硬山頂,兩層樓,較多設置封火牆。結構簡潔堅固,梁架均採用穿斗式。室內裝修較精,門窗大多採用萬字格,上、中、下絛環板施浮雕花板。臨街房屋底層用船篷軒,柱上施雕花牛腿,顯得精巧雅致。現尚存老台門55座,其中規模較大、建築考究、保存較好的有一清堂、善慶堂、周岩故居等30多座。

華堂村文物古蹟有省級文保單位王氏宗祠,市級文保單位爐峰廟,文物保護點靈鵝貞節坊、竺紹康故居、竺氏大祠堂三處。此外,還有多處祠堂、庵堂,重要傳統建築有王氏家族宅第、一清堂、善慶堂、凝遠堂等、周岩舊居、商業中心神堂、水圳及其各處頗具特色的埠頭、前后街的傳統商業活動、屹立兩街西端的更樓等等。古村保留了一大批明清以來格局與風貌基本完整的祠廟、宅第與街巷。一溪、一圳、二街、一大家族,構成古村獨一無二的環境風貌。

清康熙十年(1742)已設華堂鎮,建鎮至今250餘年,為嵊縣東鄉古鎮。

華堂村橋西街道、住宅典雅古樸。村基呈方形。有兩條東西向、長300米的前街、后街,南北向也有兩條橫街,形成井字形布局,街面寬2~4米,都由光滑的鵝卵石鋪成。井字街中心原南有戲台,北有神堂,舊時是華堂村與鄰近村莊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前、后街西端各有建於明代的更樓一座。有水一條,寬一米左右,引平溪水,自東向西逶迤流經全村,供村民飲用,同時灌溉村西良田。住宅台門排列有序,有溪園台門、過路台門等明代建築,雕樑畫棟,花格門窗,青磚砌牆,灰塑飾檐,建築精緻,富有古老鄉土民居特色。橋東住宅新區是本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新樓鱗次櫛比,均為磚混結構,與橋西老村相比,新舊交映,亦古亦今,別有一番情趣。

傳統習俗

地方傳統習俗有會期、祭祖、義學、書藝等。

工業

華堂村30年代初就開始興辦工業,在村西建有兩排14間廠房的制絲廠,擁有絲車124台、揚返車99台,是嵊縣辦得較早的繅絲企業,1942年日本侵略軍入侵,嵊縣淪陷後停辦。40年代末,全村僅有碾米、榨油兩個私營企業。1949年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鄉村企業興起,如今已有絲織、釀酒、五金、機械、建築、紙箱、電錶元件、塑料包裝、花崗石製品、飼料、蜜餞加工、鋸板、竹編、制茶及紡織機配件等門類的工業企業18 家,其中鎮辦企業3家,村辦企業9家,個體企業6家。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38 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7.2%。鎮辦工業產值135萬元。

集市

華堂村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已有集市,清代康熙初至本世紀30年代是嵊縣東鄉重鎮。前後兩街有大同南貨店、裕源雜貨店、聚源聲布鋪、泰源酒坊等10多家。風味小吃有春卷、豆腐腦、臭豆腐乾、豆沙夾心?糍、湯包、薄荷糖等。為附近村莊農副產品集散地。每逢二、五、八、十為集市期,新昌、奉化等鄰縣百姓也手提肩挑來趕集。每年農曆二月十二和農曆七月初十日都是華堂村的傳統廟會,參加交流的各有3天時間,參加物資交流的每期人數逾3萬。

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在村東新建7000平方米農貿市場,設有商店、貨攤、小菜場,集市日貿易額在萬元以上,農曆二月十二尚有社戲免費觀看。

視頻

華堂村|這條水圳是村民的生活源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