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史·薛端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史·薛端傳出自《北史》,史書是是匯合併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1]

原文

薛端字仁直,本名沙阤。有志操,遭父憂,居喪合禮。與弟裕勵精篤學,不交人事。年十七,司空高乾邕闢為參軍,賜爵汾陰男。

魏孝武西遷,周文①令大都督薛崇禮據龍門,引端同行。崇禮尋失守,降東魏。東魏遣行台薛脩義督乙干貴西度,據楊氏壁。端與宗親及家僮等先在壁中,脩義乃令其兵逼端等東度。方欲濟河,會日暮,端密與宗室及家僮等叛之。脩義亦遣騎追,端且戰且馳,遂入石城柵,得免。柵中先有百家,端與併力固守。貴等數來慰喻,知端無降意,遂拔還河東。東魏又遣其將賀蘭懿守楊氏壁。端率其屬,並招喻村人,多設奇兵以臨之。懿等疑有大軍,便東遁,赴船溺死者數千人。端收其器械,復還楊氏壁。 端性強直,每有奏請,不避權貴。周文嘉之,故賜名端,欲令名質相副。自居選曹,先盡賢能,雖貴遊子弟,才劣行薄者,未嘗升擢之。大軍東討柱國李弼為別道元帥妙簡英僚數日不定周文謂弼曰為公思得一長史無過薛端弼對曰真才也乃遣之。

魏帝廢,近臣有勸文帝踐極,文帝召端告之。端以為三方未一,遽正名號,示天下以不廣。請待龕翦僭偽,然後俯順樂推。文帝撫端背曰:「成我者卿也。卿心既與我同,身豈與我異?」遂脫所著冠帶袍袴並以賜之。端久處選曹,雅有人倫之鑑,其所擢用,鹹得其才。

周孝閔帝踐阼,進爵為公。晉公護②將廢帝,召群臣議之。端頗具同異,護不悅,出為蔡州刺史。為政寬惠,人吏愛之。轉基州刺史。總管史寧遣司馬梁榮催令赴任。蔡州父老訴榮,請留端者千餘人。至基州未幾,卒。遺誡薄葬,府州贈遺,勿有所受。

[注] ①周文:周文帝。②護:宇文護。

譯文

薛端字仁直,本來的名字叫沙阤。有志氣節操,父親去世後,服喪符合禮制。他和弟弟薛裕專心於學習,不交接人情事理。十七歲時,司空高乾邕徵召他為參軍,賜給他汾陰男的爵位。

北魏孝武帝西遷,周文帝命令大都督薛崇禮據守龍門,帶領薛端一同前往。薛崇禮不久便丟失了龍門,投降了東魏。東魏派遣行台薛脩義督領乙干貴西進,據守楊氏壁。薛端與宗親及家僮等先已進駐楊氏壁中,薛脩義於是命令手下的士兵逼迫薛端等人東遷。薛端一行人正準備渡過黃河,正好遇到天黑的時候,薛端便與宗族及家僮等密謀反叛東魏。薛脩義也派遣騎兵追趕,薛端邊戰邊跑,最後退入石城柵,得以脫身。石城柵中原有近百戶人家,薛端與他們一起堅守。乙干貴等多次前來慰問勸導,知道薛端無意投降,於是帶領部隊退還河東。東魏又派遣將領賀蘭懿戍守楊氏壁。薛端率領他的部屬,同時召集村民,多設奇兵迎敵。賀蘭懿等疑心有重兵,便向東遁逃,士兵爭先上船落水淹死的達數千人。薛端收集敵人丟下的器械,又回到楊氏壁。

薛端生性剛強耿直,每次奏請,不迴避權貴。周文帝嘉獎他,所以賞賜他名「端」,想使他名副其實。自從他任銓選官吏的官以來,首選都是賢德有才能的人,即使是顯貴子弟,才能低下、品行卑鄙的人,從未提拔過。大軍東征,柱國李弼任別道元帥,精選幕僚英才,好多天也確定不下來。周文帝對李弼說:「給你考慮選一名長史,沒有比薛端更合適的人了。」李弼對答說:「是真才。」便派薛端擔任此職。

魏帝被廢,周文帝身邊的大臣有的勸周文帝登基,周文帝召來薛端告訴他這一情況。薛端認為天下沒有統一,匆忙登基稱帝號,就向天下顯示出了自己的狹窄。請求等到攻克翦滅了割據一方的政權,然後才能使大家都俯首歸順,心悅誠服地擁戴。周文帝拍着薛端的背說:「成就我大業的人是你呀。你的看法既然與我的一樣,行動難道會跟我不同?」於是脫下自己的衣帽袍褲一併賞賜給了薛端。薛端長期擔任銓選官吏的官,很有鑑識人才的才能,經他提拔任用的人,都能人盡其才。

周孝閔帝登基,進薛端爵位為公。晉公宇文護即將廢黜孝閔帝,召集群臣商議此事。薛端發表了許多不同的意見,宇文護不高興,將薛端貶出京城去任蔡州刺史。薛端施政寬厚,百姓官吏都很喜歡他。後改任基州刺史。總管史寧派遣司馬梁榮催促薛端赴任。蔡州百姓向梁榮請求留下薛端的,共有一千多人。到基州後不久,去世。留下遺囑告誡家人要薄葬,府州贈送的財物,都不要接受。[2]

作者簡介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相州(今河南安陽)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延壽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