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撿」母親(劉文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勤「撿」母親》是中國當代作家劉文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勤「撿」母親
父親去世以後,母親離開生活了六十年的安徽老家,跟隨我弟弟一家人去了蘇州。這一去,讓母親在突然之間,從一個農村人變成了一個城裡人。剛開始進城的時候,因為母親不會講普通話,只會講一口壽縣方言,大字也不認得一個,所以在人生地不熟蘇州,她的交流成為我們最大的擔心。除此以外,城市裡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路況複雜,行路規矩又多,這也很讓我們放心不下。
千擔心,萬擔心,就是一句話,我們擔心母親因為陌生而寂寞,擔心她過不慣城裡生活,聽不懂蘇州話,怕她走不好路有危險,怕她受到委屈。
不知道是我們多慮,還是母親適應性好性格剛強,或者是她擔心孩子們的擔心,反正母親從來沒有向我們說起過她在城裡過不慣之類的任何一句話。每次我們問她過得怎麼樣的時候,她連想都不想地說,你們只管放心,我到哪那就是我的家,我好得很哩。
那年的母親,已經過了60歲。這位典型的中國農村老人身上,具備着中國母親的所有特質:把別人看得重,待人寬厚誠實;把孩子看得重,心疼愛護有加;把勤儉節約看得重,蹲不住閒不住手腳勤快。等她在弟弟家住上一段時間、對弟弟家周圍的情況摸清楚搞熟悉之後,老人家很快就瞅准了一個活兒:在小區院子裡和附近撿垃圾。母親說她已經注意到,城裡頭可撿的垃圾不少。這個活兒不要本錢,不固定時間,輕巧不累人,自己完全能幹。
別的垃圾母親也不去撿,她只撿兩樣:塑料瓶子和舊紙箱子。每天早上吃好飯,把弟弟家的小侄女送到學校,順便買好菜回來,母親就開始她一天的頭遍小區「巡邏」。母親出門時,手裡就拿着一個大蛇皮袋子和一根繩子。袋子用來裝塑料瓶,繩子用來綑紮紙箱。中午吃完飯、下午去接孩子放學,是母親第二遍、第三遍的收穫時間。憑着母親的經驗,只要出去,或多或少,總會有所收穫,都不會空手而歸。所以,她的每次出門,心中都充滿着希望了期待,帶了美好心情。每次和我們談起她撿東西的時候,母親都會強調,撿東西不光不累人,而且只要出門看到了塑料瓶子和廢紙箱子,就會笑逐顏開,高興之情像是春天地里的綠芽兒,忍不住冒出來。
其實,或許令人意想不到,母親天生講究,特別愛乾淨。這是姥爺家的人給我們不止一遍講過的細節:母親做姑娘的時候,夏天晚上在院子裡睡覺,總會在臉上搭上一塊小手帕。別人問她為什麼這樣做,母親都會告知,為了防止月亮曬壞了自己的臉。母親後來嫁給父親,一連氣生了四個孩子。不論冬天夏天,不管白天半夜,母親只要看到哪怕是摸到孩子們褲子尿濕了,身上弄髒了,就馬上把髒衣服脫下來換洗乾淨。母親不斷地洗不斷地曬,讓村里人另眼相看。大家只要見到我奶奶就夸:你家這個媳婦真乾淨!人家養三四個小孩子,小孩身上可能是臭烘烘、髒兮兮的。看看你家這個媳婦,大人小孩身上都是乾乾淨淨、清清亮亮的。
母親一以貫之的愛乾淨,從來都不曾改變。出去撿垃圾,母親也穿得精緻整齊。在垃圾桶周圍撿垃圾,母親不直接用手,而是拿着鐵夾,戴着手套。母親還有一個原則,只要瓶上紙箱上有任何不乾淨的東西,她都寧願不要。撿到一個塑料瓶子,她就麻利地擰開蓋子,丟在腳底下,用力踩扁,這樣就少占空間,放到袋子裡裝起來;撿到紙箱子,她不緊不慢,捋得整整齊齊,疊得周周正正,用繩子捆起來。可能正是因為母親撿來的東西乾淨,整理得有頭有腦,所以收廢品的人特別喜歡收她撿的東西,有時價錢可能還會比別人高點。
弟弟家換房子之前,他家的陽台就是母親的「小倉庫」。撿回來的紙箱子、塑料瓶子,母親都整整齊齊地碼放,不亂不髒,讓弟弟他們無話可說。後來弟弟家換了大一點的房子,碰巧門口有一間很小的沒上鎖的管電線房。在徵得管理人員同意後,這裡就成了母親的「臨時倉庫」。隔上三五天,像螞蟻搬家一樣,塑料瓶子和紙箱子漸漸「生長」堆滿倉庫。聚集多了,母親就喊來廢品收購人員收個乾淨。
時間久了,母親也琢磨出一些規律。早上下午的上班時間丟垃圾的多,容易撿;前兩年撿垃圾的人少,也容易撿,但是以前價格比較便宜。今年開始,廢品價格漲到了塊把錢一斤,但是撿的人也多了,量就少了一些。量多量少,母親才不太在意,多就多撿,少就少撿。但不管怎樣,每次都差不多可以賣到一二十塊錢。母親自己不會寫字,她都讓侄女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記個賬。這個賬目累積到年底,每年差不多就有千把塊。賬面上的這千把塊錢,母親沒有裝進自己口袋。她知道弟弟家的經濟情況不太好,隨手就貼在生活費里用掉了。
可是,弟弟一致都不太同意母親去撿垃圾。特別是在去年夏天母親一次重感冒之後,弟弟就堅決不同意了,一看到母親去撿垃圾,就會發一頓脾氣。弟弟認為母親那次感冒完全就是因為大中午出去撿垃圾給熱的。弟弟由此打電話給我,叫我一定好好勸勸老人家,不能再去頂着烈日撿了。弟弟很義正言辭地列舉了好幾個理由:撿垃圾真的撿不到幾個錢,而且很辛苦,特別是到了冬天,外頭風大天冷;到了夏天,外面日頭毒氣溫高;母親已經七十出頭,腿腳沒有那麼靈活,眼睛沒有那麼好,萬一摔倒了,熱壞了,就麻煩大了,得不償失。
我把弟弟的話轉告母親,勸她不要再撿為好。母親說你們小孩們心疼我,我也不是不知道啊。所以現在只要你弟在家,我就「忍着」不出去撿了,我怕他擔心,也怕他講我。母親接着說,在你們眼裡,這千兒八百的確實也不算錢。可是你知道,要是到超市買東西,差一毛錢收錢機器都不同意。你們都不要小看一天撿的幾塊錢,一次賣的一二十塊,積少成多,一年也可以賣到千把塊。你弟起早貪黑打工養家不容易,還欠了不少房貸,我心疼他啊!我自己年紀大了,幫不了什麼大忙,其他的事情也干不動了,撿撿垃圾這事我能幹得動,我自己出力,我心裡樂意,千把塊錢也可以補貼一下家用,減輕你弟的負擔。母親說你們都只管放心,自己平時都很細緻小心,不會慌忙是忙、跌到胳膊摔到腿的。
實在無言以對,我還能說什麼呢。子女心裡裝着母親的安全,可是母親的心頭儘是子女的冷暖。站在母親的角度,我完全可以理解她。幾十年來,勤儉節約的品質,心疼子女的心情,已經內化成種子,在母親的心裡根深葉茂,由內而外地激發她自覺不自覺地這樣做。如果強行讓她改而不做,母親反而會不習慣、不開心、不快樂。自認為的好意卻讓母親不習慣、不開心、不快樂,這又何嘗不是最大的不孝順呢。雖然在我們看來,母親堅持做的那些事情,真實的價值並不很大,但是子女對於母親,除了選擇尊重她、支持她,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前幾年,母親也來廣州給我們幫過三年的忙。略微熟悉周邊環境之後,母親重操舊業,在送孩子上學和買菜的順道,也會撿塑料瓶和紙箱子回來,放在陽台上堆着。我倒還好,能理解母親。只是我家太太剛開始有些不解,她便含蓄地向母親提醒:這個院子裡住了我們好幾家同事。母親極其聰明,她看通了我太太的言下之意。不過母親說:我沒覺得撿垃圾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我不去摸、不去偷、也不去搶,靠自己勞動,光明正大地去做,我自己一點都不嫌丑。你們自己也不要覺得不好意思。
正走正行的自己勞動不醜這句話讓我和太太豁然釋懷,在母親待在我家的日子裡,只要我在路上看到塑料瓶和紙箱,我都會彎下腰撿起來帶回家交給母親。有時候周末,我也會陪着母親在小區里一起撿。母親因此也很高興,常常還會把我當成孩子一樣,誇獎我貼心孝順。
母親的坦蕩,是我們從容的理由;母親的幸福,是我們開心的源頭。年歲的增加,已經讓我們越來越理解母親「勤撿」垃圾這件事。我時常在想,勤「撿」的母親,每天撿來的那些「寶貝」,看得見是一堆堆的塑料瓶子和舊紙箱子,看不見的是一份份勤勞帶來的心安理得,豐盈的獲得滿足,濃濃的母子情深[1]
作者簡介
劉文明,一位高校教書匠,喜歡記錄好生活。偶有作品散見於中國青年報、廣州文藝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