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剪刀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剪刀面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民間相傳,太原公子李世民讀書練武、聚才謀義,武士彠慕名拜訪,時值晌午,李世民私留書房用餐。正在裁衣的長孫氏來不及備飯,急和麵團用剪刀細細剪下,煮後呈食。武士彠嘆曰:紛亂當世,公子大略;面如天下,亦當速剪。後來李世民父子起兵大唐故地晉陽,以「剪面」之勢攻取長安,統一了山河。後來杜甫身處藩鎮割據,有詩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一言睹王宰作畫如剪裁風景,二言思太宗英武盼朝政一統。

基本信息

中文名:剪刀面

適宜人群:普遍大眾

主要原料:麵粉、雞蛋

產地:中國山西

是否含防腐劑:否

別稱:剪魚子

基本內容

剪刀面:世界麵食在中國麵食在山西剪刀面也是赫赫有名的名吃。

太原自唐以來,有如此快利的剪刀,剪出的麵條猶如吳淞江水中的銀魚,不僅民間喜食,還成為歷代御面。剪刀面,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民間相傳,太原公子李世民讀書練武、聚才謀義,武士彠慕名拜訪,時值晌午,李世民私留書房用餐。正在裁衣的長孫氏來不及備飯,急和麵團用剪刀細細剪下,煮後呈食。武士彠嘆曰:紛亂當世,公子大略;面如天下,亦當速剪。後來李世民父子起兵大唐故地晉陽,以「剪面」之勢攻取長安,統一了山河。後來杜甫身處藩鎮割據,有詩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一言睹王宰作畫如剪裁風景,二言思太宗英武盼朝政一統。

剪刀面有此夫妻相助之情、知己謀業之誼,加之太原人嗜面,又有剪刀之利,為剪刀面的世代相襲提供了物質文化基礎,故太原傳承能千年不衰。太原古稱并州,所產剪刀稱為「并州剪刀」或「並刀」,晉代時已名揚天下,唐盧綸在《難綰刀子歌》中贊道:「并州難綰竟何人,每成此物如有神」。宋代太原有了生產剪刀的集中地,姜夔《長亭怨慢》有「算空有並刀,難剪離愁千縷」,元代楊維楨也有詩「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副玻璃煙。」明代晉府店刀剪更是名高聲隆,國內各大商埠、碼頭都有專營商號。清代趙翼也有「其筆快如並剪」之句。現在太原市內街道中還有大小剪子古巷,名顯昔日的風華遺韻。

剪刀面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黃河東岸的渡口住着一戶人家,男的能工巧匠,人稱十二能;女的心靈手巧,人稱巧媳婦。夫妻二人老實忠厚,鄰里和睦,但膝下無子,只有一個聰明伶俐,有眼達實的女兒,年方16歲,取名巧姑。巧姑從小在父母的嚴教薰陶下,學得一手剪紙花的絕技。她剪出的鳥獸花草,景秀山河精美絕倫,特別對十二生肖剪的更是精益求精。如:玉鼠娶親、夕牛望月、嫦娥奔月、龍鳳呈祥、銀蛇出洞、八馬駿畫、十羊九牧、群猴撈月、金雞報曉、天狗吞月、一豬九種等紙花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父母對她似如掌上明珠,愛屋及烏,可是好景不長,好花不圓,巧媳婦和十二能先後得病夭折。這突如其來的一場災難降在了一個十六歲的姑娘頭上,真乃心酸。[1]無奈街坊鄰居為巧姑找了一家富戶子弟為媳。過門三天後新媳婦下廚房做飯這是黃河岸邊祖傳的規矩。婆婆要考驗新媳婦的手藝,就讓她做「手擀麵條」讓全家人吃,這一下可難住了巧姑,因為她在家裡嬌生慣養長大的,母親沒有教會她廚房的本領,所以做出的麵條厚薄不均、粗細不勻,而且吃起來少鹽缺醋、沒滋達味,被婆婆罵了個狗血噴頭。嚇的巧姑淚水只好往肚裡咽。好心的鄰居大娘、大嬸們來到了她家。說了婆婆,又說媳婦,並不斷來到廚房教巧姑做麵條的手藝。巧姑為了感謝大娘、大嬸的好意就不斷的剪些紙花送給她們。婆婆見了就生氣的說:「你天天剪花呀!剪鳥呀!頂個屁用,有本事剪出碗「麵條」讓我嘗嘗。」罵者無心,聽者有意,一個「剪」字,提醒了巧姑,於是她下到廚房挖了兩碗白麵粉,用適量的水和成麵團,稍醒後,揉成圓錐形,一手持麵團,一手拿剪子麻利地由右向左一條條地剪入開水鍋里煮製,真是:「剪不離面賽閃電,麵團圍着剪刀轉。根根落入雞湯里,恰似銀魚白浪翻。陳醋肉醬澆熱面,過癮辣子加蔥蒜。好吃不怕大肚漢,勝似神仙過大年。」但等麵條煮熟撈入碗裡,再配上綠豆芽和紅蘿蔔絲澆上肉醬,趁熱端給公婆吃,公婆一見巧姑端來兩碗兩頭尖尖中間胖不足三寸長的兩碗麵條,婆婆驚喜問這是什麼面?巧姑說:「這是我用剪刀做的『剪刀面』,您二老嘗嘗看好吃不好吃」。公婆一嘗,拍桌叫好,筋道滑利,香氣撲鼻。婆婆笑了,巧姑樂了,一碗剪刀面消除了婆媳之間的隔閡。不久,黃河河東晉南一帶的主婦們聽說有了「剪刀面」,紛紛前往渡口找巧姑學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