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刻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刻意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刻意 漢語詞語,讀音為kè yì,意思是刻意,表示故意特意、用上全部 心思;古時為克制 意志潛心 致志;用盡心思。出自《莊子·刻意》。[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刻意 [2]

拼音 kè yì

外文名稱 painstakingly

注音 ㄎㄜˋ ㄧˋ

釋義 用上全部心思等

詞目

刻意

注音

kè yì

同義詞

特意 有意

反義詞

無意 隨意

基本解釋

(1) [control one's desire]∶克制欲望。

刻意,則行不肆。

(2) [sedulously;painstakingly;with intensive attention]∶用上全部心思。

刻意求工。

刻意求精。

引證解釋

1. 克制意志。

①《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

②陸德明 釋文:"謂削意令峻也。"《後漢書·黨錮傳序》:"刻意則行不肆,牽物則其志流。"

③李賢 注:"刻意,刻削其意不得自恣也。"

2. 潛心致志;用盡心思。

①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通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

②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

③金陵 曹淡泉 秀才,以'一夕春風暖,吹紅上海棠'一聯,為予所賞;遂刻意為詩。'

④柯靈 《香雪海·團圓》:"她並不刻意修飾,可是整整齊齊,有模有樣。"

⑤宋文天祥《知韶州劉容齋墓志銘》:"早刻意詞科,書無不讀。"

其它相關

《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原文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 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 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游居學者之所好也。語大功,立大名,禮君 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併兼者 之所好也。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 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 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 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 ,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 之道,聖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 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 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 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遁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 ,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 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 無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過也; 好惡者,德之失也。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 無所於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水之性,不雜則 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 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精神四達並流 ,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 帝。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 倫。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 謂之真人。

譯文

磨礪心志崇尚修養,超脫塵世不同流俗,談吐不凡,抱怨懷才不遇而譏評世事無道,算是孤高卓群罷了;這樣做乃是避居山谷的隱士,是憤世嫉俗的人,正是那些潔身自好、寧可以身殉志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揚仁愛、道義、忠貞、信實和恭敬、節儉、辭讓、謙遜,算是注重修身罷了;這樣做乃是意欲平定治理天下的人,是對人施以教化的人,正是那些遊說各國而後退居講學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揚大功,樹立大名,用禮儀來劃分君臣的秩序,並以此端正和維護上下各別的地位,算是投身治理天下罷了;這樣做乃是身居朝廷的人,尊崇國君強大國家的人,正是那些醉心於建立功業開拓疆土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走向山林湖澤,處身閒暇曠達,垂鈎釣魚來消遣時光,算是無為自在罷了;這樣做乃是閒遊江湖的人,是逃避世事的人,正是那些閒暇無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噓唏呼吸,吐卻胸中濁氣吸納清新空氣,像黑熊攀緣引體、像鳥兒展翅飛翔,算是善於延年益壽罷了;這樣做乃是舒活經絡氣血的人,善於養身的人,正是像彭祖那樣壽延長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若不需磨礪心志而自然高潔,不需倡導仁義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閒暇,不需舒活經絡氣血而自然壽延長久,沒有什麼不忘於身外,而又沒有什麼不據於自身。寧寂淡然而且心智從不滯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匯聚在他的周圍。這才是像天地一樣的永恆之道,這才是聖人無為的無尚之德。

所以說,恬淡、寂漠、虛空、無為,這是天地賴以均衡的基準,而且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聖人總是停留在這一境域裡,停留在這一境域也就平坦而無難了。安穩恬淡,那麼憂患不能進入內心,邪氣不能侵襲機體,因而他們的德行完整而內心世界不受虧損。

所以說,聖人生於世間順應自然而運行,他們死離人世又像萬物一樣變化而去;平靜時跟陰氣一樣寧寂,運動時又跟陽氣一道波動。不做幸福的先導,也不為禍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後內有所應,有所逼迫而後有所行動,不得已而後興起。拋卻智巧與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規。因而沒有自然的災害,沒有外物的牽累,沒有旁人的非議,沒有鬼神的責難。他們生於世間猶如在水面飄浮,他們死離人世就像疲勞後的休息。他們不思考,也不謀劃。光亮但不刺眼,信實卻不期求。他們睡覺不做夢,他們醒來無憂患,他們心神純淨精粹,他們魂靈從不疲憊。虛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

所以說,悲哀和歡樂乃是背離德行的邪妄,喜悅和憤怒乃是違反大道的罪過,喜好和憎惡乃是忘卻真性的過失。因此內心不憂不樂,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專一而沒有變化,是寂靜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外物相牴觸,是虛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事物相違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形體勞累而不休息那麼就會疲乏不堪,精力使用過度而不止歇那麼就會元氣勞損,元氣勞損就會精力枯竭。水的本性,不混雜就會清澈,不攪動就會平靜,閉塞不流動也就不會純清,這是自然本質的現象。

所以說,純淨精粹而不混雜,靜寂持守而不改變,恬淡而又無為,運動則順應自然而行,這就是養神的道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