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老漢搬弄是非、造謠生事的現世慘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老漢搬弄是非、造謠生事的現世慘報,《地藏經》上說:「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前不久因製造謠言而致鄉鄰家破人亡,現在剛好被凍掉舌頭,這兩者之間,恐怕不是巧合二字所能解釋的了

原文

  鄉村的一座大橋底下,有個女人上吊自盡了。這個女人來自附近的一個村莊,按到報案的警察們來到這個女人家裡,發現這女兒不足周歲的孩子也死了。孩子的父親還不知道妻子已經自盡的消息,以為是為孩子的事來的,哭天抹淚地向警察說着事情的原委。

  原來事發前,妻子跟他大吵了一架,說他有外遇,跟一個女人相好。丈夫平白無故被罵,生氣之下,去找朋友喝酒去了。晚上這女人給丈夫發了條短信,說你回來看孩子吧,我不會再看孩子了。但男人喝酒時沒有注意到短信,等他回家時,才發現孩子因為蹬掉被子,已經凍死了。

  這個男人還不知道妻子已經上吊自殺的事情,還在向警察憤憤地說是因為妻子的失誤,導致孩子被凍死了。等警察告訴他,你老婆已經上吊自殺了,他一聲沒吭,就昏死過去了。

  住在村頭國道邊一個修理摩托車的劉老漢,是這起慘劇的始作俑者。劉老漢五十多歲,離婚多年,獨自生活。他平素喜歡搬弄是非,挑撥關係。他告訴這個女人,說她老公有外遇了,而且描述得惟妙惟肖,十分逼真。當警方調查這些所謂外遇傳言的時候,發現其實都是道聽途說、子虛烏有。

  當地村民們說,劉老漢最喜歡幹這種挑撥是非的事情。很多家庭都因為他背地裡胡說八道,導致不和睦、夫妻反目、父子交惡。每當劉老漢聽說自己的挑撥得逞,就洋洋得意、興奮得不行。

  事情雖然因劉老漢而起,但是這畢竟構不成罪名,誰也拿他沒辦法。在鄉村,這種東家長西家短、流言蜚語,天天在發生着,似乎是司空見慣的事。女人輕言謠言而致家破人亡的事,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哪知過了不到幾個月,劉老漢也出事了。一天夜裡,劉老漢在朋友家喝醉了酒,回到修理鋪,迷迷糊糊地打開一個瓶子,來了一口。不料他喝的是液氦,一種焊接輔助材料。液氦溫度在零下268°C以下,噴射出來之後,瞬間即可凍結任何東西。

  劉老漢當場就昏死過去,幸好有人發現,及時將他送到醫院。醫生髮現他的舌頭就像堅硬的冰雕,輕輕一碰,就掉了下來。醫生說,他不僅舌頭沒有了,整個口腔也難以保全,他以後一輩子都需要靠胃管進食了。《地藏經》上說:「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前不久因製造謠言而致鄉鄰家破人亡,現在剛好被凍掉舌頭,這兩者之間,恐怕不是巧合二字所能解釋的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