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關齋戒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關齋戒的故事,孝順的大臣不願拂逆父親的心意,召集長工暫柱開壁。果不其然!常令堂柱放光的,豈非傳說中珍貴難得的佛經!大臣打開層層錦布包裹的經盒,一部《十二因緣經》、一部《八關齋文》,正完好地收藏在柱壁之間

原文

  一天,有五百位天人一起來到祇樹給孤獨園。他們至誠頂禮佛陀,佛陀亦為他們宣說佛法大意,最後皆證得須陀洹果。阿難尊者見五百天人因緣如此殊勝,便向佛陀請示原因,世尊於是將過去的因緣娓娓道來。

  在迦葉佛的時代,有兩位婆羅門跟隨國王去拜見佛陀。這時,有位優婆塞就勸發他們說:

  [今日你們有因緣跟隨國王來拜見佛陀,更應該把握機會求受八關齋戒。]

  婆羅門好奇地問:[受此齋法,有何好處呢?]

  優婆塞回答:[可以隨意所求,必如所願。]

  婆羅門聽了非常心動,於是就祈請佛陀為他們兩人受戒。

  受戒畢,其中一位婆羅門至心默禱:[願此受戒功德,令弟子來生轉世為王,威震寰宇!]結束後,兩人便一起走回婆羅門的聚會場所。

  其他婆羅門看到他們回來,紛紛熱情地招呼他們吃東西。但是兩人因為已經受持八關齋戒,所以只好將今天受戒的經過告訴大家,並且表明過午不食。其他人聽了,驚訝地說:[什麼?受八關齋戒?你們身為婆羅門,祭祀梵天,持守梵天教示的戒法已經足夠,何必再去受佛門外道的戒法?]在大眾殷勤的勸請下,那位求生天者,只好隨順眾意,吃喝起來。

  由於非時而食,婆羅門沒有成就生天的功德,而隨其業緣往生為龍。而另一位婆羅門卻因一日一夜持戒清淨,一持戒功德故,如願轉世為王。又由於當初兩人共同受戒的緣故,所以這條龍乃投生於皇宮的御池之中。

  一天,御花園的園丁在池水旁撿到一枚從沒見過的奈果,異香撲鼻,芳美奇特。於是捧去巴結御花園的門監。門監收到這樣的奇珍異果,自己也捨不得食用,將奈果轉送給了後宮權大勢大的黃門。黃門一看心花怒放,立刻呈現給皇后,表達赤誠。最後,這枚光澤鮮麗、稀有可愛的奈果,有皇后親手呈給了國王享用。

  國王吃了這枚奈果,頓覺身心清暢,百憂齊解,興奮地問王后:[這顆奇妙的珍果是從哪來的?][是黃門供養我的。]國王命黃門入宮報告這枚奈果從何而來,黃門一五一十地回稟。

  於是國王召來門監、園丁,斥責他們以皇宮之物私做人情,並指示園丁,從此以後,每天呈送一顆。園丁撲通一聲跪下,哭了起來:[報告國王,這個奇異的果子是在泉水旁撿到的,過去從沒有見過,今後恐怕也不會再出現呀!]

  [既然撿得到,只要盡心找就不會沒有,如果找不來,那就拿你的人頭來替代!]

  可憐的園丁一路來到御泉池畔,呆呆望着池水,愈想愈感到絕望,淚珠不住滾落。

  [您為何如此傷心呢?]不知何時,一位青年出現在園丁的身旁。園丁抽抽搭搭地將事情本末說了出來,青年聆聽後,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只見他忽然化身一尾蛟龍,潛入了泉底,一眨眼的功夫,手捧寶盤,滿滿盛着五顏六色的奈果,連盤帶果送到老園丁的胸前。

  [其實,我是掌管御泉的龍。國王和我有前世之誼,我們同為婆羅門,同受八關齋戒。他因為持戒圓滿,如願轉世為王,我卻因為持守不全,隨業轉世為龍。]

  青年說:[這些奈果請為我送給國王,並轉告國王這段前世姻緣,請他為我準備一部<八關齋法>,令我受持,脫離龍身。如果國王不肯,我將以龍族的神力,化國土成汪洋!]語畢,隱身而去。

  目瞪口呆的園丁一路捧着奈果沖向御書房,將此奇遇報告國王。國王聽完,良久不發一語。

  當時離迦葉佛末法時代已遠,[八關齋法]早已散失,而龍王卻以家國相肋!國王召來最倚重的大臣,對他說:[龍王求索<八關齋文>,倘若未能如願,就要毀我國土子民!現今你是全國唯一的希望!請你立刻出發尋訪,一旦找到了,國家就有救了。]

  [皇上,現在佛法已不住世,就算問進盡天下人,恐怕也是了不可得!]

  [一定要想辦法找到,否則只好拿你的頭來覆命!]

  大臣回到家中,年邁的父親觀察到兒子心情凝重,不似平日。再三追問之下,大臣只好將自己危險的處境告訴了父親。年邁的父親聽了,竟然毫不發愁,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們家族從久遠、久遠前,即世世代代奉佛修法,直到末法盡時遭逢迫害才中斷。

  [兒啊,家裡正廳的堂柱一直以來常常放光。你不妨挖開柱壁尋找,或許裡面藏有什麼稀世珍寶啊!]

  孝順的大臣不願拂逆父親的心意,召集長工暫柱開壁。果不其然!常令堂柱放光的,豈非傳說中珍貴難得的佛經!大臣打開層層錦布包裹的經盒,一部《十二因緣經》、一部《八關齋文》,正完好地收藏在柱壁之間。

  喜出望外的大臣立刻火速返宮。國王將《八關齋文》恭置於金盤之上,親自送到御龍泉畔。龍王感激不已,將泉底龍宮的寶物傾囊贈與。

  龍王獲此法寶後,回到龍宮,與其五百龍子精勤修持八關齋法。命終後,如願脫卻龍身,投生忉利天中。今日這五百天人,就是當時的五百龍子。眾比丘聽完後,心有所悟,亦發菩提道心,歡喜奉行佛陀的教示。

  經修行應當親近善知識,確立正知正見,勿受外道迷惑。須知煩惱不斷,生死死生,報盡還墮,所以功德福業,應回向菩提妙果,勿貪求世樂。佛經亦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佛弟子若能持戒修身,堅持淨戒,面對任何境界也不退失,最後定能趣向解脫的康莊大道。[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