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興隆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兗州興隆寺,位於中國濟寧兗州區城內東北隅今博物館院內,寺久已毀圯而興隆塔巋然獨存。塔高54米,十三層,為八角樓閣式磚塔。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興隆寺
地理位置 中國濟寧兗州區
建 於 隋代仁壽二年
興隆寺歷史
兗州興隆寺之名最早見於隋代仁壽二年(602),名為「普樂寺「,是隋文帝詔令第二批在全國建塔安置佛舍利的五十三(一說「五十一」)個州寺之一[1] 。該寺院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二月改名為「中興寺」。於神龍三年(707)二月復改名為「龍興寺」,是該寺院沿用時間最長的寺名。自此,該寺與全國八十一州所置「龍興寺」一道,成為該州地方官府於國忌日舉行行道散齋等宗教活動的場所。該寺院在元代初年曾經因兵亂被焚毀。明代初年該寺院重建之時,因政治原因改名為「興隆寺」。在明代,該寺院仍然是當地寺院和僧侶管理機構「僧綱司」所在的重要寺院。該寺寺塔首度修建於隋代仁壽二年,以安置朝廷頒送的佛舍利。現存之塔基與唐代咸通十一年(870)十月所造立之「朱常慶等《陀羅尼經》幢」之間有一定關係,故其基座甚至基座之上的若干層塔身,也可能是唐代甚至更早的遺物。現仍保存在兗州市博物館的五代後梁乾化二年(912)正月龍興寺殘碑中亦提及寺塔,故可以推斷,唐至五代時期,該寺院始終存在着寺塔。宋代嘉祐八年(1063)再次建塔。該寺塔於清康熙年間因地震被毀,在對基本保持完好的下部七層稍作修整後,再於其上修建石欄和六層子塔,形成現在所見寺塔之形制。2010年11月16日,兗州興隆寺舉行開工儀式。興隆寺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興隆文化園面積浩大。據說,分為兩個園區,東邊正在建設可升降的觀音蓮花台。
興隆文化園
兗州興隆文化園項目將於2013年上半年開園,屆時光寶殿、靜心園、興隆寺、體驗樓以及東區和西區等各個景點,都將是遊客們的最佳去處。作為山東省十大文化產業工程之一的大興隆寺,總體布局為「一園三區」,包括禮佛祈福區(西區)、體驗演藝區(東區)和禪修休閒區(南區)。本着三位一體的理念,大興隆寺合理利用現有文化產能,杜絕了濫造與浪費,帶給遊客美妙的自在之享[2] 。
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上兗州佛教興盛,寺廟眾多。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兗州僧人法性奉安舍利於普樂寺,公元983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易名為興隆寺,興隆塔因興隆寺而得名。興隆寺鼎盛時有28院,曾有堂、殿、閣40餘間,土地千餘畝,僧人70餘人。興隆塔高54米,共13層,下7層寬大,上6層急劇縮小,形成「塔上塔」奇觀。
現一級國寶
2008年8月,在興隆塔地宮維修加固過程中,出土了一批具有極高歷史文化研究、佛教史研究、繪畫藝術研究、製作工藝研究價值的佛教文物精品,還有數量眾多的舍利等佛教聖物。經鑑定,地宮出土的石函、鎏金銀棺、金瓶、安葬舍利碑刻為國家一級文物。興隆塔地宮佛教聖物的出土,為兗州佛教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在兗州的九州文化、大禹文化、李杜文化、佛教文化等文化資源中,尤以佛教文化資源最具開發價值和潛力,最有可能形成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