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結出自商余山(崔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結出自商余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元結出自商余山》中國當代作家崔蕾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元結出自商余山

「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唐朝詩人元結成年後寫詩回憶河南魯山縣商余山的童年時光,致敬留在。因為,小時候我奶奶程志英帶我走親戚時到過商余山的商余口村。農村生活,時逢當地藥王廟會,人山人海,我夾在在人群中,隨波逐流,然流連忘返。綿延時光,多少年沒有回還到商余口村看看。卻在童年記憶中有太多太多的景片,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里。而且,對應了千年人物中的唐代詩人元結就出生在哪裡,成長在哪裡,並且與我有着同樣一段人生經歷。其生在魯山,並在青年時期到過江西瑞昌,我則一樣出生於魯山,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也在江西瑞昌生活過一段時間。因之,千種情結,宛然若在,在於在隨後的曼妙時光中,解讀魯山這位傑出人士時,自身感受中的星星點點。寫此文,在我看來,元結出自商余山自有歷史淵源。

魯山自古山水形勝,儘管西部多山地,但緣起於滄海桑田的變遷。因之,從伏牛山主峰堯山東望,順堯山主峰向東南蜿蜒的一系列山脈中,在中古中國歷史中,地位顯赫。魯山縣與方城縣交界處是東牛心山和青山。其中青山海拔523.2米,曾名商余山,因周邊無大山,山上望去,原始次生林鬱鬱蔥蔥。沙河支流肥河流貫其間,長約40多里。若論淵源,元結故里便在肥河中游的商余口村,和我親戚同屬一個村莊。我在想,商余山來歷何以有商字。儘管沒有資料可供借鑑,但根據商字不難判斷,一者出自商朝;二者出自商品交換。商人最初發祥地當然不是魯山,但商人在遷徙過程中,魯山畢竟是他們停留之地,商余之地就是例證。在小時候趕廟會趕的是藥王孫思邈的會。當地口傳,從商余山到新城區滍陽街是古代要是藥市,繁榮的日子早在唐宋,甚至更早。而我看宋朝筆記,稱宋代三奇「錢塘江潮、汝州的風和成都的藥市。」而傳統中國四大藥都是.安徽亳州、江西樟樹、河北安國、河南禹州。此外還有,成都荷花池、哈爾濱三棵樹、湖北蘄春、遼寧本溪、河南輝縣、福建永春等多個地區,它們的藥材業也是很著名的,也被人們視為藥都級別的城市。但與魯山藥市想比,真有點小巫見大巫的味道

走進藥王廟後得知,唐代商余山都有老藥王廟,傳說是唐王生病來此尋靈藥,後建廟供奉。歷史上曾經多次修繕,最近的兩次是清代和1991年。清代時,山西藥商岳來號掌柜拿白銀千兩,重修藥王廟,許下「山西嶽來號,獨建藥王廟,付銀整千兩,不夠只管要」之諾言。廟修葺一新後,香火一時繁盛。19991年,附近群眾自發修繕,如今看來,在老廟址上新建廟內供着孫思邈,兩側配享華佗、張仲景。儼然在醫界也等級森然。廟宇如此,廟外的謝店街西起商余口村,東至滍陽街,是全國中藥材集散地,其與「晉藥商捐廟」反映的都是商余山盛產藥材的歷史實事。因此,在魯山河南(泛指沙河南)民間流傳「四十五里謝店街」的說辭

商余山多靈藥是歷史上真命題。至於是商代在此發現,抑或是後來年代在此採藥都不得而知。但從古代隱士多隱於名山大川來看,其生活來源在秦漢靠放豬謀生,再就是靠採藥生活。漢代有三位隱士在魯山,其中樊英比較有名。由此而始,商余山產藥,商余口村曾是藥材集散地,應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當地才有「元延祖以採藥為生」的傳說。那麼,元延祖是何許人也?他是元結之父,個人志趣像陶淵明,有着強烈的道家隱逸思想,人到中年就是不想出仕,後被親友們督促逼急了,才勉為其難做上小官。他在湖南道州(今道縣)做了一段小官後,發誓自己不再做官。因「魯山商余山多靈藥,遂家焉」。也就是隨後舉家遷到魯山商余山,閒暇時種菜拾柴。還自詡到:「這日子過得舒服,當官發財可不是老夫的追求。」元延祖在魯山鄉下,怡然自樂,擯棄了利祿之心,靠着靈山靈藥,活到了76歲。元結祖父元亨,字利貞,學儒術有成,霍王李元軌慕名請他做幕僚。元結曾祖父元仁基,曾隨唐太宗參加朝鮮戰爭有功,做過幾任小官。依次往上尋根問祖,就找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那裡。原來此人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政策,,率先將皇族拓跋改漢姓為元姓,他成了元宏。之後,元姓皇族籍貫成為洛陽。之後,皇族後裔散居各地。元結父親元延祖來到魯山就是一例。

元延祖移民魯山,圖的是魯山山水之樂,從健康長壽考慮,身居藥市,希冀長命百歲。至於採藥之事,偶爾為之,也不為過。商余山下生下元結後,元結在父母悉心照料下度過了歡樂的童年。在命名時,善余山的山不在話下。次字則出自《禮記•檀弓上》註:「次,舍也。」《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次於魚陵。」《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會意兼形聲字,原意指不在前列的、未經精選的;泛指處於第二等級的排列次序,一說次的本義為順序、次序。《辭海》釋意,「引申為隨從,猶言步」,有學習之意。沒承想此名一出,為中國詩壇添一戰將。但在其成長過程中,元結起初和我一樣,頑劣不喜讀書,最愛遊山玩水,足跡遍游魯山。此時,魯山縣令元德秀琴台善政頗有名聲,元延祖見管不了元結,就把17歲的元結交給魯山縣令元德秀,論輩分元德秀是元結的宗兄。開元二十三年(735),元結十七歲,折節向學,以從兄魯山縣令元德秀為師。

天寶六年(747),唐玄宗欲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藝以上者皆詣京師,29歲的元結與36歲的杜甫俱應試長安(今陝西西安)。但奸相李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窺得其機密,斥言其奸惡,乃令尚書省一概不予錄取,卻上表欺哄唐玄宗,賀以「天下太平,野無遺賢」。

元結歸居魯山商余山,潛心治學,著《元子》十卷,其《文編》受到禮部侍郎楊浚的賞識。天寶十三年(754),楊浚知貢舉,擢元結為進士。次年,「安史之亂」爆發,東京洛陽、京師長安相繼淪陷,元結舉家逃難,浪跡武昌(今湖北鄂州)猗玗洞,後移壤溪(今江西瑞昌境內),自號浪士,世稱「浪翁」。乾元二年(759),史思明降而復叛,再陷洛陽。唐肅宗詔問天下可用之士,國子司業蘇源明舉薦元結,元結得到肅宗召見。肅宗命元結於唐鄧汝蔡等州召集義軍,抵禦史思明叛軍的南侵。元結率領義軍數萬人,成功保全豫南十五城,使百姓免遭叛軍蹂躪。唐肅宗以功擢升元結水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荊南節度判官。元結為政清明,忠於職守,既仕,或謂「浪者亦漫為官乎,呼為『漫郎』」。寶應元年(762),代宗李豫即位,元結以老母久病,乞免官歸養,代宗許之,拜著作郎,隱居武昌樊水郎亭山下,與漁人、酒徒為鄰。漁者呼為「聱叟」,酒徒稱為「漫叟」。這一年元結44歲。是時孟彥深為武昌令,與元結過從甚密。郎亭西乳有巨石,石頂有窊,元結修以藏酒。孟彥深愛之,命為「抔樽」。元結作《柸樽銘》,言「時俗澆狡,日益為薄,誰能抔飲,共守淳樸」。柸樽之下有湖,名之曰「抔湖」,「有菱有荷,有菰有蒲」,作《柸湖銘》:「誰游江海,能厭其大。誰泛抔湖,能厭其小。人不厭者,君子之道。於戲君子,人不厭之。雖死千歲,其行可師。可厭之類,不獨為害,死雖萬代,獨堪污穢。或問作銘,意盡此歟。吾欲為人厭者,勿泛柸湖。」湖西南有谷,孟彥深命之曰「退谷」。元結作《退谷銘》,稱「干進之客,不羞游之」。次年九月,朝廷起用元結為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刺史。元結上任不到50天,共接到朝廷各種徵調符牒二百餘封,且雲「失其限者,罪至貶削」。元結以應命則州縣亂,違命則自獲罪戾,乃作《舂陵行》以抒「寧待罪以安民,毋邀功而賊民」之意,並上書請免百姓所負租雜等稅,代宗許之。在道州任上,元結移家祁陽(今屬湖南省永州市)浯溪。容州(治所在今廣西容縣)一帶發生民變,占據州城經年,州縣官吏流徙無着,呈現無政府狀態。大曆三年(768),朝廷調元結任容州刺史中丞,充本管經略守捉使,使持節都督容州諸軍事。元結單車至任,多方撫諭,兩月間收復八州縣。大曆四年(769),元結因母親亡故,獲准辭掉容州職任,為母守孝。大曆七年(772),元結守母孝期滿,朝京師,遇疾,夏4月20日卒於長安永崇坊旅館,榮贈禮部侍郎之銜。11月26日歸葬於故里魯山青嶺泉陂原(在今魯山縣梁窪鎮泉上村北),好友顏真卿為其撰書了碑銘。後此碑落在魯山一高校園內的,蓋有碑亭,元結碑列為「國保」。

作為是中唐新樂府運動創始人之一,也是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踐行者。作為杜甫的好友,杜甫贊其詩:「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歐陽修贊其文:「獨作古文,其筆力雄健,意氣超拔。」他不僅文才卓著,而且軍事、政治上均有建樹。安史之亂時,他率軍抗擊史思明,功勳卓著;治理廣西湖南時,當地百姓為他刻石立銘建生祠。清嘉慶《魯山縣誌》記載:「嘉慶元年四月知縣董作棟置,青嶺南泉陂原唐元次山公墓一所,其域外為監生閻召業因捐俸買。墓四旁地十一畝五分,充作元公祠田,按年收租,於清明節前三日備特羊庶品供禮,縣官親詣致祭,如遇公出委捕廳代行禮。」「每年二月初六,是元子陵傳統廟會日。新中國成立前,趕廟會的啥人都有,但從未有打架鬥毆、盜竊等事,官匪一桌吃飯,一起看戲取樂,井水不犯河水。但一離會場,就會拼個你死我活。據說是因懾於元公威儀,唯恐在陵內作亂招懲。」

元結逝後,中書舍人楊炎、常袞為元結撰寫墓誌,表述其壯志情懷及豐功偉績,地方官員劉袞、翟令問及元結部將張滿、趙溫、張協等,感念其舊德,哭送終葬。金紫光祿大夫顏真卿親撰碑文,並親手為元結樹碑刻銘。顏、元之交,可稱莫逆。顏真卿(709年~785年),享年77歲。元結(719年~772年),享年54歲。元比顏小十歲,比顏早逝13年。元結卒於長安,顏真卿及元結好友親朋為「送喪終葬,竭資鬻石,願垂美以述誠」,顏真卿在碑文中讚美「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惋惜「之才,之德,之美」,其情意流溢,不能自制。

今日之魯山縣誌中記載,魯山古八景之商峪靈藥商峪山。不知何人詩篇?「日出商峪醒,世隱古風從。相望青條嶺,寄思碑刻亭。」去年時侯,我去元結墓一拜,為中唐大詩人,為同我相似人生經歷中的一段而感慨萬千。元結,作為老鄉,你是魯山商余口人的驕傲。

[1]

作者簡介

崔蕾,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