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堯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傅堯俞(1024~1091)北宋官員。原名勝二,字欽之,本鄲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徙居孟州濟源(今屬河南)。未及二十歲即舉進士,入仕初由縣官漸至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因反對新法被貶,一度削職為民,宋哲宗朝,官拜給事中御史中丞、吏部尚書兼侍講等。元祐四年至六年,官拜中書侍郎。
為官三十載,為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司馬光贊之:「清、直、勇三德,人所難兼,吾於欽之見焉。」
基本信息
本 名 | 傅堯俞 | 出生地 | 鄲州須城(今山東東平) |
別 稱 | 傅勝二 | 出生時間 | 1024年 |
字 號 | 字欽之 | 去世時間 | 1091年 |
諡 號 | 憲簡 | 主要作品 | 《傅獻簡集》《草堂集》 |
人物生平
傅堯俞,字欽之,本鄆州須城人,徙孟州濟源,由其祖母霍氏撫養成人,秉性聰慧,10歲便能寫文章。慶曆二年(1042),不到二十歲便登第,知新息縣。史載「堯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設城府,人自不忍欺。」
仁宗嘉佑末為監察御史。英宗時,轉殿中侍御史仍兼侍讀,後遷起居舍人,再遷右司諫、同知諫院。後除侍御史知雜事。神宗熙寧初,知和州、廬州。神宗三年(1070),授直昭文館、權鹽鐵副使。出為河北轉運使,改知江寧府,徙許州、河陽、徐州。兩年之間凡六徙,堯俞一切遵之,曰:「君子素其位而行」。哲宗立,召為秘書少監兼侍講,擢給事中。元佑四年(1089年)為御史中丞,遷吏部尚書、中書侍郎(《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三五)。六年卒,年六十八。卒之日,太后謂輔臣曰:「堯俞金玉人也,惜不至宰相。」帝輟朝臨墓,諡憲簡。
熱議話題
生平軼事
宋仁宗嘉祐末年,傅堯俞任監察御史,多有建樹,內侍都很怕他。他認為民富才能國強,極力反對聚斂。後遷右司諫,同知諫院,很受英宗趙曙器重。有一次趙曙問他:「朝中官員眾多,誰忠誰奸?」堯俞說;「大忠大奸,固不可移,一般人則要靠皇上教導。」趙曙聽後,認為答得恰中要害,非常得體。
傅堯俞忠正耿直,不阿不諂。有一次,趙曙趁着討論政事時對他說;一卿何不糾舉蔡襄呢?」傅堯俞說:「如果蔡襄有罪,皇上何不自正典刑,要臣下糾舉呢?」趙曙說:「你位處台諫要地,由你糾舉,再付之公議,名義較正。」傅堯俞說:「若付之公議,臣只見到蔡襄營造山陵有功而不見其罪。臣身為諫官使傅堯俞《蒸燠帖》 臣受旨言事,臣不敢遵命。」
北宋神宗時,傅堯俞奉調進京。當時,王安石正在推行新法,本想傅堯俞能助他一臂之力,傅堯俞卻說:「推行新法,世人都認為不妥當。如果我在諫院任職,定當極力陳述我的意見。」王安石聽後很惱怒,先後把他調任河北轉運使、江寧知府,後來又遷任許州、河陽等地。兩年間,傅堯俞一直奔波於調動的途中,後被貶至黎陽縣草料場管理倉庫。郡里的長官來黎陽視察,傅堯俞也隨着眾人參加迎接的行列。郡太守顧及他曾任御史,要找其他官吏代他處理草料場的事務。傅堯俞說道:「擔任什麼樣的官職,就要盡什麼樣的責任,怎能荒廢職責呢?」他每天都去倉庫處理公務,十年來不論酷暑嚴寒從不間斷。
宋哲宗即位後,傅堯俞升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傅堯俞厚重寡言,為人不設城府,論起朝廷大事,在皇帝面一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曾上奏章說:「每個人都各有所長,假如讓我舉薦正直,處置奸佞,我雖才疏學淺,但怎敢不盡心盡力而為?如果讓我窺探別人隱私,吹毛求疵,實在不是我的志向。」當初,他由諫官外調為地方官員,眾人都認為他對新法有看法,一定不會執行。可是傅堯俞對朝廷的法令一律遵照執行。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君子要根據所處的職位來行事。諫官有向朝廷進言的責任,郡守則應該按照朝廷的法令政策處理事務。」
人物評價
- 蘇轍:凜然直諒之風,出於愷悌之性。早為御史,議禮不阿,中列諫垣,言政多牾。流落雖久,志氣益堅。俾還侍於燕閒,日有聞於禮義。執法之任,非爾而誰。[1]
- 脫脫:存、固、瞻、堯俞,初皆善王安石;及其秉政,未嘗受所誘餌,與論新法,終不詭隨。及元祐區別正邪,其論蔡確詩謗之罪恐為已甚,將啟朋黨之禍,豈非先知之明乎?他有更張,隨事諫止,不少循默。然無矯枉過中之失,故能不亟不徐,進退有道,在元祐諸臣中,身名俱全,亦難矣哉。[2]
- 楊士奇:張詠之不飾玩好,傅堯俞之遇人以誠,范景仁之不設城府,義(蹇義)兼有之。 [3]
- 司馬光曾說:「清廉、正直、勇敢三種品德,一個人很難兼備。我卻在傅堯俞身上見到了。」
- 邵雍也說:「傅堯俞清廉而不炫耀,正直而不偏激,勇敢而又溫和,實在是難能可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