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栗腰藪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栗腰藪鴝,是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鶇科動物。鶇科包括分布遍及世界各地鶇類,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鴝、石、燕尾以及澳洲的木鶇和鶉鶇等,共約有47屬316種,我國約18屬80種。[1]
概述
鶇科多是中小型鳴禽,體型和生活方式有一定差異,有些在地面棲息,善於奔跑,也有些善于飛行及樹棲,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鈎,善於鳴叫。很多最著名的鳴禽都屬於鶇科,如歐洲常見的紅胸鴝(歐亞鴝、知更鳥)、新疆歌鴝(夜鶯)、烏鶇和我國常見的各種紅尾鴝等。其中烏鶇是瑞典的國鳥,並被引入澳大利亞等地區,紅胸鴝則是英國的國鳥。
外形特徵
雀形目(Passeriformes)的一個鳴禽科,由大約305種世界最著名的鳴禽,如鶇、和平鳥、鴝等所組成。除南、北極和一些島嶼之外,分布於全世界。體長11.5∼33公分(4.5∼13吋)。喙細長,腿和腳粗壯,下腿平滑不具鱗片。其中包括下列令人喜愛的鳴禽︰夜鶯(Luscinia megarhychos,即新疆歌鴝)、旋鶇(Turdus migratorius)和黃褐森鶇(Hylocichlamustelina),還包括詩歌中提到的藍知更鳥(Sialia屬)和烏鶇(T. merula)。 地鶇(Zootheraterrestris)於1828年最後一次出現於皮爾島、小笠原群島,今已滅絕。鶇(T.ulietensis)自1774年在靠近塔西提島的賴阿特阿(Raiatea)島、社會群島發現以來,從此再沒有見過,今已滅絕。
生活習性
鶇是比椋鳥稍大一些的鳴禽,為著名的食蟲鳥類,它們雖也吃一些漿果和植物種子,但主要以昆蟲為食。在遷徙及越冬季節,常集成大群在林間活動,尤其喜歡在草叢中穿行覓食枯枝落葉層內所隱藏的害蟲,人們根據這種生活習性,稱之為「穿草雞」或「竄兒雞」。成群的鶇類對消滅田間害蟲地老虎、玉米螟幼蟲等有突出的貢獻。有人飼養一隻14日齡的雛鳥,發現它全天竟吃掉68條蛆,其重量比它的體重還要重41%。由於鶇的肉味鮮美,在非繁殖期又有集群的習性,常成為狩獵對象,應該加以限制。我國常見的鶇類有紅尾鶇和烏鶇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