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樂 |
中文學名:樂 結構:單一結構(獨體字) 字碼1:U:4E50;GBK:C0D6;鄭碼:RHKO 字碼2:倉頡碼:HVD;四角號碼:72904 86版五筆:QII 98版五筆:TNII |
樂,漢語一級字,讀作lào或liáo、lè、luò、yào、yuè,最早見於甲骨文 ,其本義是一種弦樂器,引申指愉悅、使……愉悅等。《說文解字》認為是"五聲八音總名"。[1]
漢字源流
甲骨文中的"樂"字(圖A,見《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第3728片)是個象形兼會意字,下面是弦樂本身的木結構(圖A1),上面是以絲做成的弦(圖A2),表示其本義是一種弦樂器,因為音樂使人愉悅和高興,故"樂(yuè)"字後來轉聲為喜悅歡樂的"樂(lè)"。
圖B(見《樂鼎》)是東周時代金文中的"樂"字,樂架的結構從圖A1的形狀變成了圖B1的形狀。東周以後,"樂"字發展為圖C,在兩條絲弦之間多加了一面鼓(圖C1),把打擊樂和弦樂揉合在一起。
圖C1是"白(bò)",作"樂"字的聲符用,使得"樂"字變成形聲字。小篆中的"樂"字(圖D,見《說文解字》)、隸書中的"樂"字(圖E,見《好太王碑》)和楷書中的"樂"字(圖F)都是由"樂"字的東周金文(圖C)遞演過來的。
到了東晉時代,出現了書法大家王羲之草書的"樂"字(圖G),於是,六朝以後,便出現了草書楷化的民間俗字"樂"(圖H),最終成為如今使用的簡化"樂"字。[2]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第六上】【木部】
樂,五聲八音總名。象鼓鞞。木,虡也。玉角切。
說文解字注
【卷六】【木部】
樂,五聲八音總名。
注:《樂記》曰: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音下》曰: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之引伸為"哀樂"之樂。
象鼓鞞。
注:鞞,當作倷,俗人所改也。象鼓倷,謂?也。鼓大倷小,中象鼓,兩旁象倷也。樂器多矣,獨像此者,鼓者,春分之音。《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是其意也。
木。
注:謂從木。
燽也。
注:【虍部】曰:"燽,鐘鼓之柎也。"
五角切。
注:古音在二部。
(說明:"謂?也"中的"?"是一個圖形,如"《說文解字注》書影"所示。)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樂
《唐韻》:五角切,《集韻》、《韻會》、《正韻》:逆角切,並音岳。《說文》:五聲八音之總名。《書·舜典》:夔,命女典樂,敎胄子。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易·豫卦》: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禮·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
又鐘鼓、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孝經》: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又姓。《左傳》:晉大夫樂王鮒,《戰國策》:燕樂毅。複姓。《孟子》:樂正裘。
又《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並音洛。喜樂也。《通論》:喜者主於心,樂者無所不被。《易·繫辭》:樂天知命。《孟子》:與民同樂。
又《集韻》:力照切,《正韻》:力召切,並音療。《詩·陳風》:可以樂飢。毛音洛,鄭音療。
又《集韻》、《韻會》、《正韻》:魚敎切。《論語》:仁者樂山。又益者三樂。
又《韻補》:盧谷切,音祿。《太公·下略》: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班固《東都賦》:食舉雍徹,太師奏樂,陳金石,布絲竹。
又《唐韻》:魯刀切,音勞。《廣韻》:伯樂相馬。一作"博勞"。
視頻
硬筆書法楷書每日一字:樂
「樂」字楷書標準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