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心熱血鑄輝煌(范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心熱血鑄輝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丹心熱血鑄輝煌》中國當代作家范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丹心熱血鑄輝煌

七月底,到了涼爽的昆明。著名作家范穩告訴我:「西南聯大有你們院的鄧稼先們。」幾年前,他為完成反映西南聯大時期一代知識分子投筆從戎禦敵救亡的小說《吾血吾土》,查閱史籍時也記住了從那裡走出的科技精英

我沿着一二一大街,在雲南師範大學正大門東側牆上,看見了朱光亞題寫的金色大字:「中國歷史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抗日戰爭的烽火催生了這所特殊的大學。1937年,日寇鐵蹄進犯華北,踐踏神州。以天下為己任背負振興國家之志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被迫南遷,經長沙成立國立臨時大學後,再西遷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大師雲集、人才濟濟的西南聯大,以蔡元培倡導的「兼容並包」為旗幟,積極提倡學術民主,九年裡有8000餘人在此就讀……許多人,後來都成為了中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技、國防等各條戰線的骨幹力量。

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8位出自西南聯大。其中,就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的郭永懷、鄧稼先、朱光亞。

穿過深沉、無畏的聞一多雕像前的民主草坪,東北角的綠樹環抱中,聳立着一塊由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羅庸書寫的「中國一代名校--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鐫千字之文,記述着西南聯大的創建歷史和校風校典……觀睹奇意,魂牽夢縈——這或許就是郭永懷、鄧稼先、朱光亞等發軔的力量源泉。

郭永懷、李佩終於團聚

郭永懷是「兩彈一星元勛」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也是在核武器、導彈和衛星三個領域均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

1938年郭永懷輾轉來到昆明,進入西南聯大半工半讀。他先後得到顧靜薇、饒毓泰、周培源等大師的指導,不僅具備了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也確立了「科學救國」的思想。 1939年出國留學,幾經波折,取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轉到美國康奈爾大學任教。後來,他在空氣動力學與應用數學方面取得兩項重大成就,馳名世界。當時,由於他從事的學科研究需要接觸一些機密資料,因此行動自由常被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受到限制。

在國外工作期間,郭永懷一直在等待機會,要用他的科學知識為祖國服務。為避免美方以掌握重要資料為由加以阻撓,一次同學聚會時,他毅然將自己沒有公開發表過的所有文稿投入篝火……在錢學森等的幫助下,1956年11月,郭永懷和李佩一家終於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並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自接見。而後,他和錢學森、錢偉長一起投身於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科技領導工作。1957年6月7日,郭永懷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

1960年,蘇聯撤走專家,中央決定自行研製核武器。郭永懷臨危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主要負責原子彈彈頭結構設計、引爆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並領導場外試驗委員會……從此,他更加繁忙了,不停地穿梭在北京與西北高原221基地——密集的高原反應加上當時艱苦的生活環境,嚴重損害了健康,使得50多歲的他頭上增添了更多的白髮。

1968年12月初,郭永懷在221基地組織中國第一顆熱核彈頭髮射試驗前的準備工作時,發現了一組重要數據急需趕回北京匯報,便驅車趕到蘭州搭乘夜班飛機。5日凌晨,他乘坐的飛機抵達北京機場時,不幸墜毀……當從他在國外就戴着的那塊金表上辨別出遺體時,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失聲痛哭:郭永懷與警衛員緊緊地抱在一起,費了很大力氣將他們分開後,赫然發現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夾在兩人中間,數據資料完好無損……周恩來總理得知郭永懷犧牲的消息,眼睛頓時濕潤了。錢學森更是傷感不已地嘆息:「一個全世界知名的優秀力學專家離開了人世。」

鄧稼先西南聯大註冊表

在生命將盡的最後時刻,郭永懷把自己融入了天際,而將丹心留在了大地。20天後,國家內務部追認這位國防科技先驅為革命烈士;22天後,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這是對英雄未了心愿的最好實現。

多年以後,郭永懷的親密戰友朱光亞接受了北京電視台《世紀之約》欄目的採訪。談到郭先生在中國國防事業中的傑出貢獻時,朱光亞說:「在工作中,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圖名利,不以名教授、名專家自居。同時,還十分重視對年輕科技人才的培養,關心青年人的成長,常把自己比喻成『一個鋪路的石子』,在工作中很注意樹立大家的威信,體現了一名科學家的坦蕩胸懷。」

人到無求品自高。2017年1月12日,被譽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的郭永懷夫人李佩先生駕鶴西去。48年來,她似乎肩負着一種特殊的使命——用生命的力量一直在傳承丈夫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正直樸實的思想品德、刻苦勤奮的工作作風……「一對伉儷,兩種傳奇。懷瑾佩瑜,師表後繼。」4月5日,他們的骨灰合葬於中科院力學所郭永懷雕像下,《愛在天際》的音樂,伴着一家人終於在天堂重逢——這個季節,院內盛開着郭永懷生前最喜愛的迎春花。

1986年7月24日,中國各大報紙均在首要位置刊登文章:《名字鮮為人知 功績舉世矚目「兩彈」元勛──鄧稼先》,向世界首次公開了這位隱姓埋名28年的科學家研製核武器的秘密歷程。一個多月後,鄧稼先與世長辭,終年62歲。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一時間,鄧稼先可歌可泣的優秀事跡傳遍神州大地,偉大的抱負和精忠報國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們的心靈!

1941年秋天,懷着亡國恨民族仇的鄧稼先考上了西南聯大物理系。在吳有訓、趙忠堯、王竹溪、鄭華熾等教授的教誨下,他各門功課都學得很紮實,與楊振寧、朱光亞、李政道被稱為「聯大物理學系四傑」。1945年從西南聯大畢業後,受聘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1948年秋到美國留學,他努力鑽研國際上核物理髮展前沿的新成果,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

1991年,俞大光院士主持「鄧稼先青年科技獎」評審

1950年9月,在獲得普渡大學博士學位9天後,26歲的鄧稼先在舊金山登上「威爾遜總統號」遊輪回國。1個多月後,回到北京,出席了外事部門舉辦的國慶招待會。會上,有人問他帶回了什麼,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此後的八年間,他與老師王淦昌、彭桓武等一道,為我國核理論研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

1958年8月,鄧稼先被舉薦到九院,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歷任理論部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從此,他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了。「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鬥了二十八年。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他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作為主要參加者,曾獲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他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是我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在技術上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摘錄張愛萍在鄧稼先追悼會上的悼詞)

1996年7月29日,是鄧稼先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我國進行了第45次也是最後一次核試驗——國家以這種特殊方式,緬懷鄧稼先這位為我國核科學付出了畢生心血的著名科學家。中國政府鄭重聲明:「自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標誌着我們終於和其他核大國一樣,跨過了原子彈、氫彈、第二代核武器、核禁試等四個階段,進入了實驗室模擬的自由天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楊振寧的傳記型文章《鄧稼先》。他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半個世紀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激情的語言介紹了這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今天,《鄧稼先》已被國家收進中學課本,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典範教材。

2017年清明前夕,95歲高齡的楊振寧來到綿陽,走進九院院部老點參觀了鄧稼先工作生活的舊居。楊振寧在舊居鄧稼先銅像前三鞠躬後獻花,深切緬懷這位老朋友:「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沒有私心,是個可以做朋友的人。」

撫時感事,民族文化的薰陶和浸潤,塑造了鄧稼先獨特的性情與品格。

1964年10月第1顆原子彈爆炸前夕,試驗指揮部領導與專家合影,左4郭永懷,左5彭恆武,左6王淦昌,左7朱光亞,左8張愛萍,右1鄧稼先(網絡圖).

2009年9月10日,在中宣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評選活動中,鄧稼先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當大漠的蒼茫點綴了蘑菇雲的硝煙,當五星紅旗升起在聯合國的上空。是他,長空鑄劍,吼出雄師的憤怒;是他,以身許國,寫下山河的頌歌。殷紅熱血,精忠報國,他是共和國忠誠的奠基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樑……」(摘錄頒獎詞)

生而有崖,精神無崖!

1988年,許鹿希教授將獎勵給鄧院長的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獎金捐給九院,設立了「鄧稼先青年科技獎」,旨在鼓勵年輕人學習鄧院長的高尚品質,為院事業多做貢獻。1994年,許鹿希教授又將鄧稼先獲得的「求是」獎100萬捐給院裡,設立「九院鄧稼先科技獎勵基金」,獎勵在不斷創新、努力探索、永攀高峰的科技人員。

1993年秋天的一個上午,我們如約來到北京花園路塔院,拜訪許鹿希教授。在一棟普通的平頂式住宅二樓,齊耳直發、膚色黝黑的許教授把我們讓進客廳。屋內除了兩個布沙發、兩把鋼管椅、一個寫字檯、一個小書櫥之外,一張裝在小鏡框裡的鄧院長半側遺像,斜靠在書櫥頂上。最醒目的,是那幅貼在牆上的張愛萍的手跡:「兩彈元勛鄧稼先」。我們匯報了「鄧稼先青年科技獎」的評審情況,轉達了全院青年科技人員的崇高敬意……一談起鄧院長,凝重的許教授一下子就溫和親切起來,言辭委婉語意綿長:「九院的事業是大家共同的,他只是其中的代表」、「把獎金捐給院裡,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應該是你們鄧院長的心愿」、「一個人靠脊樑才能直立,一個國家靠鐵脊樑才能挺立」……

2017年6月20日,九院院部老點(梓潼兩彈城),紀念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50周年大會上,播放了許鹿希教授的祝辭視頻:幾十年了,在她沉靜篤定的面龐下波瀾壯闊好似已化為平靜湖面上的漣漪。但家中的陳設一如既往,她還將鄧院長的用具都標上了年代、使用日期,連沙發上的毛巾都沒換過——在她的心中,「老鄧」從來沒有離開……是的,在我們的心中,鄧院長也並沒有遠去,他正以另外一種方式永生——受到「鄧稼先青年科技獎」鼓勵的科技人員,已經成長為我國核武器研究方面的骨幹,正在為核武器事業的後續發展做着新的貢獻。

朱光亞西南聯大畢業證書.

2002年4月29日,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朱光亞回到昆明,踏在了他曾學習和工作過的西南聯大故土。賭物思情,朱老激動地說:「我們這些西南聯大的學子,深深地懷念着在愛國、民主、科學精神和剛毅堅卓校訓薰陶下的歲月,深切感謝母校和老師們辛勤的培養之恩。」

1942年夏天,朱光亞從國立中央大學順利轉學西南聯大,先後受教於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葉企蓀、饒毓泰、吳有訓、朱物華、吳大猷等教授。眾多名師的栽培,使他的學業有了較堅實的基礎。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他從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46年,國民政府派出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國考察原子彈研製技術,他與李政道作為助手一同前往。到美國後不久,被告知美科研機構不向外國人開放,加之國內局勢巨變,考察組就地解散。歲月坎坷,朱光亞進入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原子核物理……

1950年初,朱光亞聯合51名旅美留學生,起草了著名的《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同學們,聽吧!祖國在向我們召喚,四萬萬五千萬的父老兄弟在向我們召喚,五千年的光輝在向我們召喚!」 這封信不但是他自己的宣言書,也鼓動了一大批留學海外的年輕人,給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喚回無數的專業人才。

回國後,他先後在北京大學、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地教授物理學並組織籌建物理學研究所。1956年,參與籌建近代物理研究室,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

1959年7月,朱光亞調入九院擔任副院長,主管科研、實習、生產計劃和學術活動,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了核武器研製的重要工程中。40多年來,朱光亞始終處於我國核武器發展科技決策的高層,從原子彈到氫彈,從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從地面、空中核試驗到地下平洞、豎井核試驗,他參與組織和領導了我國全部的核試驗,其中30多次親臨試驗現場組織指揮……他還參與組織領導秦山核電站籌建、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開發研究、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為中國核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朱光亞的題詞.

朱光亞調到中央工作後,絲毫沒有減少對九院的關懷。大家都習慣尊稱他朱主任,他在九院職工的心目中始終是一位功顯謙和、德高望重的老領導和科技專家。

朱主任十分重視培養九院嚴謹細緻、科學求實的作風。

1992年初,在試驗基地執行任務的我們,集體收看我國「澳星」發射實況。不料「澳星」發射失敗,場區頓時增添了一層嚴肅緊張的氣氛。在「一切為了試驗成功」的橫幅下,大家牢記「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座右銘,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試驗前的準備工作……時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的朱光亞風塵僕僕地趕到基地,現場組織指揮。在井口產品罐與鋼架對接時,漏下幾粒鐵砂,經過有關人員分析對試驗影響不大。但一絲不苟的朱主任要求將產品罐拉回工號檢查,細心地分解產品檢出鐵砂找出原因再重新組裝——會議室的燈光,亮過了子夜,九院技術負責人簽下了《保證書》……正是靠着這種嚴肅求實、一絲不苟的科研精神,九院組織實施的每一次大型核試驗達到了「成功率高、效費比高」的要求。

朱主任高度關注九院的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建設。1993年11月底,第二屆中國青年科技成果博覽會在北京農展館舉行。時任中國科協主席的朱光亞專門來到九院展台,認真詢問有關項目,觀看現場演示,並提出了殷切地希望:「新一代九院人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努力創新,開拓視野,難能可貴……院裡還需要有更多的高新技術、實用技術及新產品。」

朱主任還要求九院重視優良傳統的教育。他說:「物質的東西固然重要,而精神的東西更重要。要發揚過去總結的五種精神,能夠把這面旗幟高高舉起。」在他的倡議下,1996年我們開始院籌建科技館,擬以科普的形式,較全面地展示與軍用核技術相關的學科領域和專業知識,介紹我國核武器發展的艱難歷程及當今世界前沿學科和高新技術水平……1998年10月2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朱光亞為九院科學技術館揭幕。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朱光亞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

許教授整理的鄧院長遺物

2011年2月26日, 我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全國政協副主席朱光亞逝世,享年87歲。寰宇中,國際編號為10388號的小行星「朱光亞星」,載着他的豐功偉績和崇高風範,光耀中華大地。

2012年2月3日,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台舉行。晚會上,「朱光亞」這個名字第一次成為普通老百姓關注的焦點,相應的文字、影像紛至沓來。「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 (摘錄頒獎詞)

謙虛了一輩子的傳奇科學家, 這一次的榮譽,他再也無法拒絕

2017年1月24日下午,李克強總理來到昆明西南聯大舊址。紀念館二樓,在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的雕塑旁,他說:「在國家民族最危亡的時刻,聯大師生展現了我們民族最寶貴的品格傳承了民族精神和血脈……西南聯大精神是我們今天最寶貴財富。」

風範長存天地間。

尋着郭永懷、鄧稼先、朱光亞等的坎坷足跡,「愛國、民主、科學」的西南聯大精神無疑是他們堅定信念。他們詠唱着「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的校歌,用不朽的生命書寫了瑰麗的人生

仰望歷史的天空,閃爍的群星里,使中華民族中興的人傑——鄧稼先們熠熠生輝,照亮着我們前行的路![1]

作者簡介

范敏,男,1964年8月出生,1985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至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