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江仙·秦樓不見吹簫女 李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江仙·秦樓不見吹簫女
圖片來自搜狐網

臨江仙·秦樓不見吹簫女是一首懷思舊好的怨詞,詞的上片就眼前之景而抒情;下片掉轉筆頭去寫回憶與心情。上下兩片之間有着若明若暗的感情線索,使通篇的寫景抒情融為一體,表現了對故人的追憶思念之情。

原文

李煜〔五代〕

秦樓不見吹簫女,空餘上苑風光。粉英金蕊自低昂。東風惱我,才發一衿香。

瓊窗夢醒留殘日,當年得恨何長!碧闌干外映垂楊。暫時相見,如夢懶思量。

譯文

沒有像秦穆公女那樣的美人,有皇家上苑的美好景色,也是空的了。那些花開得如此美,瓣是粉紅的,蕊是金黃的,可是只有它們自己或低或昂,沒人能和我去欣賞。也許東風不高興我,所以才使那些花開了一半。

我長日思念,百無聊賴,倚窗獨睏倦後昏然入睡,一覺醒來夕陽已西下。在夢中夢見了當年的歡愛之情,而夢醒後一切都是空的了,這恨該是何等長久啊!往年兩人曾一起在垂楊處依戀相愛,而如今都看不到了。我和她相處只是暫時的,真是很短,和夢一樣,還是懶於再想那些事了。

創作背景

  從詞意判斷,此詞應為悼亡之作。李煜十八歲娶周宗之女娥皇,即位以後即立為昭惠后。二人情感甚篤,婚後十年昭惠后因病逝,李煜十分悲傷懷戀,竟是「哀苦骨立,杖而後起」,並自撰誄文,語極酸楚。這首詞應該不是虛寫,當是李煜的悼亡詞。

賞析

  這首詞抒寫懷人的心情,憂思綿長,充滿無奈的惆悵。

  首句以「秦樓女」代指所懷之人,不僅寫其容貌,更寫其才藝,加強思念的感情。因為是獨自面對,不得與所愛者共享,一切的美好就只是徒然。那麼即使是「上苑風光」,也只是「空」有,只是多「余」,風中花木不過是「自低昂」而已,盡寫其無奈之感。「東風惱我」,其實是說「我惱東風」。「惱」字寫人的煩惱,不言自己,卻去怪罪於東風,很是生動。說這東風是如此地不理解人的心情,偏偏要在這孤獨寂寞之時,吹開這滿苑的春花,讓人染上一身的花香,撩撥心情,不能自已。「東風惱我,才發一矜香」,與李商隱的詩句「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只不過李商隱是由自己的經驗而提出的勸告,因此言語沉痛;李煜則是一時的心情不能排解而去責難東風,言得無理,也就言得無奈。上闋是就眼前之景而抒情。

  下闋掉轉筆頭去寫回憶與心情。「瓊窗」寫美好,「夢笛」是虛幻,「殘日」是留戀,盡寫出當時情景雖然美好,卻已經存在着不能如願的遺憾,因此說是「當年得恨何長」。此句可作兩解,一者可以解釋為還在沉浸於愛情的甜蜜之中時就已經預見了分別的痛苦,重點在「當年」;一者可以解釋為當時愛情是越短暫,就越深刻,以至於「長恨」到今天,重點在「何長」。無論何解,都只是一個「恨」。而這「恨」是如此的深刻與悠長,相聚時的碧欄杆,綠紗窗,分手時的楊柳樹,長絲絛,不曾有一刻的忘卻,歷歷如在眼前。而越是思量,越是難忘,越是叫人痛苦難當。結句言:「暫時相見,如夢懶思量。」既是說當時已經是短暫如夢,也是說即使今天相見又能如何?依然是短暫如夢啊。總歸是相思也無奈,回憶也無奈,這份感情始終就是一個無奈,雖然美好,卻令人心痛,倒不如不思量的好。這種心情,也是李商隱曾經寫過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上下兩闋以轉折相對,沒有過渡,似乎在情緒上有一隔斷。但是,下片中的「碧闌干外映垂楊」,以記憶中的景物對照眼前的「上苑風光」;結句中的「如夢」又回應着首句的「不見」,兩闋之間仍有着若明若暗的感情線索,使通篇的寫景抒情融為一體。

簡析

  《謝新恩·秦樓不見吹簫女》是一首懷思舊好的怨詞,詞的上片就眼前之景而抒情;下片掉轉筆頭去寫回憶與心情。上下兩片之間有着若明若暗的感情線索,使通篇的寫景抒情融為一體,表現了對故人的追憶思念之情。整首詞寫得悲切纏綿、憂思綿長,充滿無奈的惆悵之感。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