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尚娟 著,徐冠華 編,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合理閱讀使一個人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1],全面提升人文素質[2],為走向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內容簡介
《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的是中國經濟熱點問題之一,是一部關於中國城鎮化問題研究的理論專着。世界各國的實踐表明,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國家現代化發展的兩大基本任務,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促進,既共同構成國家現代化的主要內容,也共同構成國家現代化的主要驅動力量。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2011年,儘管中國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但是城鎮化的道路還相當漫長。未來幾十年是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大變動的時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積極穩妥地堆進城鎮化,是各級政府部門和城鎮化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城鎮化取得了顯着成就。但是繼續推進城鎮化,還面臨諸多問題,如獨特的國情背景和資源、環境的挑戰,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存在虛高成分;城鄉關係不協調,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非農產業就業人口大幅增加,大量農村人口轉移進城市;城市發展模式粗放,日益不適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不協調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瓶頸。因此,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構建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實現機制與配套條件,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者先後到重慶、成都、蘇南、寧夏、陝西渭南、陝西楊凌等發展水平、資源環境特點以及政策實踐不同的地區和城市開展實地調研,總結實踐經驗,提出了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內涵,並全面分析了其經濟、技術與制度意義,從而深化了對中國城鎮化發展一般規律的認識,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城鎮化發展理論研究體系,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通過實地調查和比較分析,得出目前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特點是滯後型、城鎮體系結構非均衡、城鎮地區布局非均衡等,並從實證角度分析與比較東中西部地區城鎮化不同發展階段的影響因素,從而揭示出中國城鎮化的總體發展特徵、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面臨的挑戰;強調運用統計數據、一手資料及計量模型使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得以提高,從而充分保證結論和決策建議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比較研究了四個典型國家城市化發展的模式,總結了美國、韓國、巴西等國城市(鎮)化的發展經驗;通過理論分析和案例分析,為中國城鎮化實現機制的構建進行制度性合理安排,針對城鎮化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最後提出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總體思路和原則,並構建出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實現機制和條件。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時代的知識結構——湯勝天,搜狐,2016-11-04
- ↑ 陳丹青:何謂人文素質教育? ,搜狐,2017-11-24